欢迎访问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官方网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临床应用

风药在临床当中的应用
发布日期:2023-12-06

高崇

(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中医院)


在谈风之前先谈谈中医的气,气是中国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通常是指一种及其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的本源。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气一元论学说,并将其应用到医学中来,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中国的哲学先贤老子,2000多年前在《道德经》中就提出了“通天下者一气耳”,1800多年前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了“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的理论。中医从气是宇宙的本源、是构成天地万物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人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交感而生,故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法承,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中医学认为气是世界的本源物质,气具有永恒的运动属性,故物质世界处于运动变化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气到形、有形成气、行气转化的过程,故有“气聚则生,气散则亡”之说。说完了气我们再说风,风是什么?风是不是气的一种运动形式呢?我认为风就是气的一种运动形式,对人来说,身体内生之风为内风,以升降出入的形式存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化,人体的生命活动,实际上就是气化的一种表现,气化的失常是人体生病的内因;我们再说说体外之风,亦是气的一种运动形式,它的太过与不及也是人体致病的一种外在因素,气可以挟湿、挟寒、挟热、挟火、挟燥等共同致病统称为外邪,故曰“风为百病之长”。我认为人体生病,实际上就是在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人体气化失常的一种状态。

如果说风是气的一种运动状态,气化失常是病的一种状态。作为中医我们从气化理论出发来治病,实际上就是用中药恢复人体正常气化功能的一种方法手段,明白了以上的道理,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风药在临床有着广泛的应用的道理。风药在临床中最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外感病及风湿疼痛及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这是风药最常用的一个方面。感冒是最普通常见病,治疗起来并不简单。我们中医院校教材中常将感冒分风寒、风热、气虚、阴虚等证型,但临床中这种单纯的外感不多,我在临床就遇见很多病机复杂的病人。病例:患者,李某,女,56岁。主诉:头晕、恶心、流清涕年余。既往史:患者一年前头晕、恶心,在我院做头颅核磁检查显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脑动脉硬化。在中医院输液半月后症状有所改善,但出院后症状很快反复,经多方治疗一直未愈。经人介绍前来我处就诊。刻诊:神志清,精神差,面色发红,头晕,恶心,怕风,恶寒,易汗,流清涕,大便黏腻,一日一至二次,小便稍频,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辨证:恶寒,恶风,流清涕,有风寒在表,头晕恶心少阳症见,易汗出阳虚卫气不足,舌红苔黄腻大便黏腻肠道湿热,脉弦主瘀、滑主痰主湿。综合舌脉症辨证为:太阳少阳合病加阳虚证加肠道湿热证。方选:桂枝汤+玉屏风散+小柴胡汤+葛根芩连汤+附子。药物:桂枝12g,白芍12g,白芷12g,生姜12g,大枣15g,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2g,柴胡24g,黄芩12g,姜半夏15 g,甘草9g,葛根24g,黄连9g,附子18g。水煎服3剂。二诊:患者诉服上方后大便黏腻明显好转,头晕,恶心减轻,汗出流清涕好转,仍感恶风,恶寒。舌暗红,苔黄腻好转,药已中病,效不更方继服5剂。三诊:患者头晕、恶心活动后稍有,汗出、恶风寒、流清涕、大便黏腻其本好转,舌质转为暗淡,苔转为薄腻微黄。湿热之邪黏腻不易祛除,以上方为基础加减调理月余痼疾得除。在治疗风湿疼痛病、过敏性疾病中也常用到风药。如:独活寄生汤,麻黄加术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通痹汤,乌头汤,消风散,过敏煎等。

二、在脾胃病中亦可用到风药,脾的升清与肝气的生发功能,均须轻清上浮之性,而风药正符合

这一特性,余在临床治疗脾胃病就经常用到风药。病例:患者,陈某,女,52岁,2019年7月9日初诊。主诉:患者患慢性腹泻3年,加重月余。既往史:慢性胃炎、结肠炎病史3年。现病史:1个月前饮食不节后出现脘腹胀满,大便不爽,日两三次有坠重之感。刻诊症见:神志清,精神差,面色发白无光泽,全身乏力,舌淡红,苔黄白而腻,小便正常。辨证:肝脾不和,中焦寒热错杂。治疗:疏肝补脾,调和肠胃,升清止泻。方用:半夏泻心汤合葛根芩连汤加风药。药物组成:半夏12g,党参18g,黄连9 g,黄芩9g,干姜9g,甘草6g,葛根24 g,炒白术18g,白芍15g,防风15g,藿香15g,鸡内金15g,木香6g,焦三仙各15g。水煎服,日1剂,先服5剂。二诊:患者精神好转,面色转红,诉服上药后腹胀减轻,大便黏腻好转,日一次,饮食增加,病情好转,继服7剂。三诊:患者喜告不适症状消失,问是否还须服药治疗。余嘱其服人参健脾丸,以善后。此例患者在辨证的基础上加上了防风、葛根、藿香升清脾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中风病中的应用,我在临床中治疗中风就善用风药,除一小部分病人,舌红少苔脉弦细的阴虚阳亢体质外,大部分病人用风药治疗都取得了较好疗效。我在临床当中,经常用到金匮要略中的候氏黑散小续命汤来治疗脑卒中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就举两例我在临床中遇到的病例。

病例一:患者贾书芳,女,78岁。既往史:糖尿病史20余年,冠心病、脑梗塞病史5年余,平时体质较差,但能自己照顾自己。一天前患者家属叫其起床时发现患者左侧肢体偏瘫自己不能坐立,不能行走随送入我院,门诊以“脑梗塞”收住入院。门诊查头颅核磁:多发脑梗塞,右侧基底节区片大片脑梗塞。多发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狭窄。刻诊查体:患者左侧肢体偏瘫,肌力约为2级,面色发白无光泽,精神差,意识尚清,呼之能应,反应迟钝,饮食差,睡眠可,大便数日一行、偏干,小便稍频,脉弦紧,舌淡苔白滑。病因病机:患者年老体弱,气血亏虚,痰浊内生,卒遇邪风挟痰阻络,经络不通,肢体失用,故偏瘫。中医辨证属中风(风痰阻络型),治法治则:补气养血,祛风化痰通络。方用:小续命汤加减。药物组成:麻黄9g,桂枝12g,杏仁15g,甘草6g,川芎15g,当归15g,人参18g,干姜12g,石膏18g,防风12g,黄芪50g,白术15g,杜仲30g,火麻仁15g,瓜蒌15g。水煎服3剂。二诊:家属喜告,患者能独自坐立,左侧肢体能屈伸,左下肢在家人搀扶下可以站立,但不能行走。饮食正常,大小便恢复正常,睡眠可,脉仍弦但紧已好转,舌淡苔白。药已中病效不更方,继服3剂。三诊:患者家属喜出望外,患者左侧肢体肌力明显好转,在家人搀扶下已能行走,左手能拿馍拿碗自己吃饭,饮食正常,大小便及睡眠正常,脉弦有力,舌淡苔薄白。病情稳步好转,仍须巩固治疗,守上方去麻仁、瓜蒌继服10余剂,患者病愈出院。按:此例患者年龄偏大,体弱多病,家属在入院时已有病人瘫痪在床的心理准备,没想到在配合中药的情况下可以痊愈,故患者家属再三表达感激之情。此患者气血亏虚是内因,外感风邪是外因,在内外因作用下,经络运行受阻,气化不畅肢体失用,故治疗时标本兼治,内补气血,外祛邪风,病人虽年高体弱仍用了麻黄、桂枝、防风等风药,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病例二:2020年2月8日就诊。患者,薛松扬,男,72岁。既住史: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年余,2个月前因头晕在县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脑梗塞,出院后一直服西药巩固,但头晕仍间断发作。2月8日夜间11点多突然发病,头晕,失语,肢体无力,急打120就诊,被救护车接入我院,入院查头颅核磁:脑干、桥脑、小脑、额叶等处脑梗塞,脑动脉多发硬化,脑血管多处狭窄。门诊以脑梗塞收住入院,西医给予对症处理,患者家属要求配合中药治疗。刻诊症见:神志清,精神差,言语不清,视物模糊,有重视现象,头晕,头蒙,双下肢无力,在家人搀扶下可以行走,但活动后头晕头蒙加重,大小便尚可,饮食差,脉弦滑有力,舌淡苔黄腻。中医辨证:中风(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治疗法则:平肝潜阳,息风通络。方药选用:侯氏黑散加减。药物组成:菊花30g,黄芩15g,牡蛎30g,桂枝12 g,细辛6g,防风12g,川芎9g,当归15 g,党参30 g,茯苓15g,白术15g,白芍15g,甘草10g,桔梗12g,矾石9g,干姜9g。水煎服3剂。二诊:患者诉头晕头蒙减轻,失语好转,能说简单的词语,重视亦好转,舌暗淡苔黄,二便正常,睡眠较前好转,药已中病,守方3剂。三诊:患者喜告头晕头蒙活动后仍有,但已能自己行走,能正常对话,只是吐字不大清,重视仍有,二便及饮食可,病情明显好转,守此方10余剂患者病愈出院,嘱其出院后继续服中药2~3个月以巩固疗效。按:此例患者亦为老年男性,肝肾亏虚,肝阳上亢故脉弦,舌暗淡为脾阳虚血瘀,用侯氏黑散正合病机,方中菊花、黄芩、牡蛎平肝息风;桂枝、细辛、防风祛风通络,经络阻滞唯风药可通行上下十二经:川芎、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党参、干姜、甘草益气健脾,又可防止菊花、黄芩过寒伤及脾阳:枯梗、矾石可化顽痰,百病皆因痰作祟。诸药合用平肝息风,化痰通络,健脾养血,恢复气机正常功能,气化得行经络得通,故取得较好的疗效。

小续命汤与侯氏黑散在治疗中风病时经常用到,常常可以药到病除,收到较好疗效,我非常推崇这两个方子。《古今录验》续命汤,《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中的附方:“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孙思邈:“大续命汤治肝厉风,卒热喑废。通治五脏偏枯贼风。又治大风经脏,奄忽不能言,四肢垂曳,皮肉痛痒不自知。宜产后及老小等方。尤在泾:痱者,废也,精神不持,筋骨不用,非特邪气之扰,亦真气之衰也。”药物组成:麻黄三两,石膏三两,人参三两,当归三两,桂枝三两,甘草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十枚,干姜三两。功效:祛风清热,益气活血。主治:素体气血亏虚,复感风邪,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痰浊瘀阻之证。症见:猝然口眼蜗斜,身体不能自收持,或半身不遂,舌强不能语,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中风主要用大小续命汤绵延数百年。《千金要方·诸风》云:“依古法用大小续命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说明当时续命汤为五脏偏枯中风之通治方。可宋以后多以内风立论,刘河东、李东坦、朱丹溪各持一家一说,视心火、气虚、痰热等为中风的主因。程门雪在言及中风时,建议适当加入羌活、独活、防风之类祛风药,疗效较好。本方以益气养血,祛风散寒,攻补兼施,寒热并用见功,适宜于气血俱虚,感受风寒所致之中风风痱证。后世医家对此方多有评述,认为此方适宜于中风病初期的风痱证,即中经络,而未入脏腑,所见为突然发病,四肢活动不利,或兼语言不利,或拘急不能转侧。

侯氏黑散《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侯氏黑散主之。汪双池,四肢烦重而言中风者,有中风证如蜗僻不遂,脊不屈伸之类,仲景书简故只以中风二字该之。心中恶寒不足,见非外恶风寒,但心中怯畏寒耳。此则内虚而血气皆不足,风淫将入脏也,故《外台》用治风癫。陈修圆:此方为逐风填窍之神剂。凡中风证初患,未经变热者宜之。病后尤赖以收功,免致再患为终身之废疾。”方药组成: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川芎三分,桂枝三分。功效:益气扶正,化痰息风。主治:风邪直中、正气不足、风痰瘀阻之证。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中风卒倒,四肢烦重,半身不遂,心中恶寒,胸闷短气。或者魂梦颠倒,精神恍惚,心悸,心烦,倦怠乏力,呕吐痰涎,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常用本方根据辨证加减治疗中风、高血压、高血脂、风寒湿痹角膜云翳等。治疗中风病,适应于气虚受风风痰阻瘀的患者。南京中医药大学丁光迪认为:侯氏黑散对中风病有很好的疗效,关键在于组方之巧妙,集搜风、祛风、息风于一身,使其发挥协同作用。侯氏黑散用大量的祛风药以达到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目的。君药菊花、臣药防风均为去风药,配伍祛风之川芎、细辛、桂枝、当归,《神农本草经》谓川芎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细辛善喑风卒倒,不省人事;桂枝祛风更为仲景推崇;当归补血活血,以达到“血行风自灭之”的目的。侯氏黑散对于中风初期以及中风后遗症均有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风药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就有大量的风药的应用,风药具有轻清升散的特性,在气机的升降开合失常病态时,可以达到祛邪外出、恢复身体正常气化状态的作用。

上一篇:中医药浴法临床应用

下一篇:男子长期胁痛腹胀,经方递进攻克肝经久疾

版权所有: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
北京经方年鉴中医文化中心
联系电话:010-5722-7177

京ICP备202102694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2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