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新闻
临床应用
周某,女,50岁,2024年6月23日初诊。主诉:心下至大腿根气窜月余,近日加重。月余前因吹空调着凉,心下至大腿根处有气开始乱窜,气行处或酸或胀或疼,打嗝后可缓解。从心下到脚尖发凉,尤其腰部两侧感觉呼呼冒凉气,甚则大脚趾有一蹦一蹦的不适感。刻下:心下堵,胃胀,不欲食,头痛,半个脑袋发空。
辨证:邪伤冲脉,血虚寒凝。
治则: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桂枝15g,白芍10g,甘草6g,葛根20g,黄芪20g,紫石英30g,炮姜10g,神曲10g,苏梗10g,当归10g,沉香5g,细辛3g。5剂。
6月28日二诊:药后效佳,气窜感、足凉感基本消失。现:大腿根至膝关节酸胀,四肢关节酸、有进风感,剑突下胃脘部轻微凉、胀感,打嗝后可缓解。舌淡,苔薄白、抖动,脉沉濡。治以温经益气、健脾补肾、调胃降逆。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桂枝19g,白芍10g,甘草6g,黄芪20g,紫石英30g,炮姜6g,神曲10g,苏梗10g,沉香5g,杜仲15g,川断15g,木香10g,白术15g,茯苓10g,党参10g。5剂。
7月3日三诊:药后自觉诸症日渐好转。现:从腰至股酸胀,脚后跟发空,阵发性手足心燥热,胃脘部仍轻微胀感,打嗝明显减少,舌抖消失,脉缓。守上方去沉香、木香、白术、茯苓、党参,杜仲改为20g,加怀牛膝15g、熟地黄20g、陈皮10g、菟丝子15g、千年健10g。5剂。
7月8日四诊:药后诸症平复,自觉精神状态体力恢复,饮食二便可,唯胃脘部仍有轻微凉胀感,口腔溃疡有欲发之势(平时经常反复发作),余无不适,欲再服药巩固疗效。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封髓丹加减:桂枝10g,白芍10g,甘草6g,黄芪15g,炮姜5g,神曲10g,苏梗10g,杜仲15g,川断15g,熟地黄20g,陈皮6g,知母10g,砂仁6g,黄柏10g。5剂。
按 患者气窜范围应在冲脉。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为十二经气血通行之要冲。据《黄帝内经》《难经》载述,冲脉循行广泛:主干,起于肾下胞中,出气冲与足少阴经并行而上,沿着脐旁两侧抵达胸中而散布。分支一,自胸中分散后上行达颃颡,环绕口唇;分支二,从气冲部下行,循阴股内廉……到内踝后,入足下;分支三,从内踝后,行至足背上,循行足大趾;分支四,从胞中,下出会阴,向上行于脊柱之内。患者从心下至脚尖发凉,且心下至大腿根位置发生气窜,皆是在冲脉循行范围。《素问·骨空论》载:“冲脉为病,逆气里急。”患者气行之处酸胀痛、胃胀、头痛等症,正是“逆气里急”之表现。
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患者素日体弱,且年届七七,天癸渐竭,精气匮乏。太冲脉既亏,寒邪来犯则首当其冲。正如一个原本充盈的水管,现在其内水液减少不能充满水管,必然会对水液流动造成影响,假如外部又逢降温,部分水液凝结为冰块,则阻滞更为严重,便会产生气窜现象。解决方案就是补液体、温寒邪、畅通路。
处方以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未用通草而是加葛根以升发清阳、生津滋脉,加黄芪增强津液向体表四肢流动之力,紫石英、炮姜温补阳气,苏梗、沉香理气降逆,神曲顾护脾胃。二诊时,寒邪紧束之压力渐减,气血运行之通路渐开,处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四君子汤加温肾调气之药味,共同发挥温经益气、健脾补肾、调胃降逆之作用。三诊时,杜仲、川断、菟丝子、熟地黄相配,可补肾中精气;千年健、怀牛膝强腰膝、健筋骨,并引药至腰股,诸药合用可解除腰股酸胀、足跟发空感。四诊时患者冲脉气逆之症已基本平复,其口腔溃疡欲发之势,为相火发动,心火上炎,用封髓丹(即黄柏、砂仁、甘草)加熟地黄,可降火益水、交通心肾。(巩志宏 李源 河北省宁晋县草医堂中医门诊)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透骨清瘀疗法理论探析及临床应用
下一篇: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治验一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