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官方网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临床应用

肾气丸的临床应用
发布日期:2024-12-05

肾气丸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由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八味药物组成。方中熟地、山萸肉补益肾阴而摄精气;山药、茯苓健脾渗湿;泽泻宣泻肾浊;丹皮清肝胆之火;桂枝、附子温补肾阳,引火归原。这是补肾阳法的代表方剂,能使肾中阴阳调和,肾气充盈。现将运用此方验案五则,选载于后。

腰痛

周某,男,29岁,1975年11月25日初诊。患者素体虚弱,正值冬季,跌伤腰部,疼痛如刺。曾用针灸、吗啡、跌打丸、当归注射液等治疗,疼痛稍减,但心烦欲呕,纳差,少腹结痛,并感腰痛缠绵不愈。主证:面色㿠白,舌质紫黯,手足凉,腰部刺痛,牵引少腹,胀痛拘急,遇寒加剧,五日未大便,脉沉涩。

辨证:肾阳不足,瘀血内停。

治则:温补肾阳,活血化瘀。

方药:熟地、大黄各24g,山萸肉、山药、桂枝、炮附子各12g,丹皮、茯苓、泽泻、乳香、没药各9g,桃仁、红花各15g。水煎服,日1剂。

服上方2剂,大便通利,便色黑暗,腰痛减轻,少腹胀痛已除。继服上方,去大黄,加黄芪60g。5剂而愈。

遗精

兰某,男,36岁,于1978年8月15日初诊。患者素体亏虚,夜眠多梦,遗精。以往多服滋阴降火之剂,初服病情稍轻,继服则病情如故,更添身疲无力,四肢厥冷等症。主症:面黄少华,舌淡苔白,腰膝酸,腹凉,四肢厥冷,夜眠多梦,遗精,脉沉细。

辨证:阴阳俱虚。

治则:温肾壮阳,涩精益肾。

方药:熟地24g,山萸肉、山药各12g,丹皮、茯苓、泽泻、甘草各9g,桂枝、炮附子各6g,龙骨、牡蛎各15g。水煎服,日1剂。

上方服4剂后,诸症减轻。继服5剂,遗精亦愈。随访2年未复发。

自汗

海某,男,35岁,于1976年8月15日初诊。因房事不节,常觉头晕,心悸,气短;四月前,曾出现手足厥冷,大汗淋漓,神志昏迷之症,经抢救好转。继服温补气血之品无效,并常汗出淋漓,服用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药物效果亦不佳。主证:面色㿠白,腰膝酸软,身倦,常汗出淋漓,浸湿衣被,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弱无力。

辨证:肾阳虚衰,卫阳不固。

治则:温补肾阳,固表止汗。

方药: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各15g,肉桂4.5g,炮附子(先煎)、五味子各9g,龙骨、牡蛎各30g,红参6g,黄芪15g。水煎服,日1剂。

服3剂后汗止,精神好转,症状减轻。上方继服5剂而愈。

气喘

丁某,男,58岁,于1977年11月21日初诊。患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已八年,遇寒则气喘发作。近日由于天气渐寒,气喘发作严重,动则喘甚,不能平卧,服发散风寒之中药和止喘西药,均无明显好转。主证:面色青黑,形体消瘦无力,气喘自汗不得卧,喘甚牵引少腹,形寒肢冷,食少便溏,小便不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辨证:阳气不足,肾不纳气。

治则:温补肾阳,纳气平喘。

方药:熟地24g,山药、山萸肉各12g,丹皮、茯苓、泽泻、红参各9g,五味子、补骨脂各15g,黄芪60g,肉桂、炮附子各6g。水煎服,日1剂。

上方服3剂后气喘减轻,继以上方增山药为30克,加杏仁、厚朴各12克,连服10剂而愈。二年后追访未复发。

消渴

李某,女,26岁,于1976年8月21日初诊。素体虚弱,常感腰膝酸软,身倦无力,近日体重日渐减轻,月经错后,口渴多饮,小便频数量多,后脑疼痛。主证:形体消瘦,面色黧黑,舌淡苔白,腹部冷痛,口渴喜饮,小便频数量多,尿有甜味,脉沉细无力。

辨证:肾阳不足。

治则:益肾温阳。

方药:熟地24g,山萸肉、山药各12g,丹皮、茯苓、泽泻各9g,桂枝、附子、补骨脂各15g。水煎服,日1剂。

服2剂后阳虚之症减轻,继而头晕腰酸之阴虚症出现。仍以上方减桂枝、附子各为3g,服6剂后诸证减轻,能上班工作。

按 肾气丸是温补肾阳的代表方剂,适用于肾阳不足或肾阴阳两亏的虚寒证。凡属命门火衰,阴虚内生,水气不化,脐腹疼痛,腰膝酸软,精寒尿多之症,可用此方加减治疗。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充分证明了运用本方须见肾阳虚衰、阴阳俱虚之症。

笔者常改丸为汤剂,疗效更佳。临床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小便频数量多、身倦无力、多梦遗精的阳虚证,及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的虚火上炎之症,疗效亦满意。但临床必须掌握形寒肢冷,脉象沉细,舌淡苔白等为此方证的辨证要点。

注意此方的随证加减,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笔者临床对于水气不化,常以此方加五苓之辈以温阳行气化水;对虚火上炎常以本方酌加清上之品以标本兼治,收效甚速。余则观其脉症,随证治之。用时还须注意本方剂量的变化,师古而不拘泥古。尤其君药附子,其用量更应随证而异。笔者曾治一虚火上炎之患者,前医投用肾气汤,服后烦躁妄动,病情加剧。后邀笔者诊治,视其脉症,肾气丸证无疑,但病反加剧,其因由于桂、附用至12g,剂量过大,温下寒而反助上热所致,复以此方,改桂、附为3g,服后即愈。对于实热之证,本方则在禁忌之列。(唐祖宣 许保华  河南省邓州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完带汤的解析及运用

下一篇:甘姜苓术汤治疗寒湿型腰痛

版权所有: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
北京经方年鉴中医文化中心
联系电话:010-5722-7177

京ICP备202102694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2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