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官方网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名院名科

【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

【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 



       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和北方地区心血管内科的开创者马万森教授奠基并创建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专业,于1986年正式成立了心血管内科。历任主任分别为王静毅、徐成斌、蒋宝琦和胡大一教授,现任主任为陈红教授。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之下,心血管内科自成立至今,经历了快速成长和不断壮大的发展过程,目前是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卫计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临床药理基地,美国心脏学会(AHA)专业示范中心,国内综合医院中首家通过美国胸痛中心协会(SCPC)国际认证的胸痛中心,国家和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卫计委心血管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卫计委冠脉介入医师和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预警和干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已经发展为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心血管病中心,整体实力强劲,技术力量雄厚,在心血管病领域位居国内第一方阵,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心血管内科现有员工159人,其中医生56人,具有高级职称39人,博士学位49人,博士生导师6人;包括门诊(普通、专家、特需和随访)、病房(3个普通病房、1个CCU病房)、功能检查室(ECG、UCG、电生理、血压、血管和血流变)、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和遗传学、生物标本库和随访系统)四个部分;拥有血脂异常与动脉硬化、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脏电生理、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脏康复、心血管影像学、晕厥、心肌病、心脏重症、肿瘤心脏病学等亚专科团队。

一、临床医疗

本学科目前门诊量约220000人次/年,开放病床132张,住院人数约5000人次/年,平均住院日7.1天,完成冠脉介入手术约3000例/年,电生理介入手术约2000例/年。

1、特色诊疗技术:通过多年的工作积累和创新实践,建立了如下一系列特色诊疗技术,并持续保持国内领先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地位:(1)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创新技术;(2)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预警新方法;(3)心血管植入电子装置感染电极拔除术;(4)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旋磨术;(5)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6)冠状动脉影像学(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和生理学(血流储备分数)检查;(7)心血管疾病数据库和随访系统(主要包括冠心病、早发心肌梗死、晕厥等疾病)。

2、开展新项目:近年来,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国内外领先的临床诊疗新项目,主要包括晕厥数据库和随访系统的建立、冠心病标本库和随访系统的建立、早发冠心病遗传数据库和随访系统的建立、胆固醇代谢关键基因的检测、心肌活检、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体外膜肺氧合(ECMO)、冠状动脉斑块激光消蚀术、肾交感神经消融术、心肺运动试验、心脏危重症康复、心脏超声声学造影及三维应变成像、心脏植入装置感染电极拔除新术式、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新术式、长程心电监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血流储备分数、冠状动脉腔内斑块旋磨术等。

3、专病和联合门诊:除了常规的普通和专家门诊,同时设立了“血脂异常、冠心病、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心脏康复”专病门诊,为患者提供更便捷和优质的医疗服务。此外,针对心血管领域的两大新兴方向-晕厥和肿瘤心脏病学,与耳鼻喉科联合开设了晕厥-头晕联合门诊,为晕厥患者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同时建立了各种意识丧失患者的临床数据库,从病因分型、临床特点、辅助检查、临床结局等方面进行完整的统计跟踪;开设肿瘤心脏病专业门诊,对抗肿瘤治疗中的患者进行心脏毒性的监测、预防和治疗,协助抗肿瘤治疗临床决策。

二、医学教育

本学科目前承担临床医学八年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住院医师、进修医师等的教学工作,目前是国家和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卫计委心血管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卫计委冠脉介入医师和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在医学教育方面已形成贯穿临床医学教育全程的培训体系,并对教学质量、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近年来,先后并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两次)、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首都教育先锋、北京市优秀指导教师、北京市优秀住院医师等教学奖励和荣誉称号;此外,作为主编或主译共出版了30余部学术著作,内容包括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教科书、诊疗规范、新进展、指南解读、操作技能等诸多方面,积极向国内推广和传播专业知识与学术成果。

三、科学研究

在科学研究方面,本学科目前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预警和干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具有临床、基础和转化医学研究三大平台。学科带头人陈红教授任重点实验室主任,在陈红教授的带领下,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平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近年来共获得包括“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50余项,总经费3300余万;发表论文36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华夏医学科技奖、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等奖励和荣誉10余项。此外,自2011年起建立了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生物标本库,目前已保存逾千例生物样本,所采血液与组织标本、临床信息、影像数据等覆盖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期等多个时段,并构建了由电子病历、生物标本库和临床随访库组成的现代医学“三位一体系统”,在疾病的早期预警、精准诊疗、预后评估、机体康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国内外影响力

    目前本学科带头人、亚专科带头人和多名学术骨干在国内各自领域兼任重要学术任职(常务委员、组长及常务编委以上任职35项),还在国际权威学术组织如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兼职,充分发挥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近年来共有20余人牵头或参与制定了国内心血管领域的40余部专业指南,涉及血脂异常、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晕厥、心脏康复等方向。连续多年接受的进修医师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其中包括“卫计委西部人才培养”等国家级计划;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一带一路”国家的青年医师临床技术培训。此外,也与国外多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杜克大学、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牛津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上一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下一篇:中日友好医院

版权所有: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
北京经方年鉴中医文化中心
联系电话:010-5722-7177

京ICP备202102694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2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