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官方网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专题报道

从经方到“经方医学”
发布日期:2022-02-08

律己廉为首   做医德在先

“经方”不仅是数百首经验效方,更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独立而完备的医药学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理论集中反映是六经八纲思想指导下的方证相应学说,其有效指导了经方临证实践。

 【试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经方 

我们今天在讨论“经方”的时,常常同时提及的就是“时方”,并且是作为比较,甚至是对立面来讲的,两者间的关系到底怎样呢?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说:“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这是对“经方”一词的最早论述。

近代考据学家刘师培先生在做儒家《六经》之“经”字训诂时训“经”为“常”,训“经”为 “法”,在反映我国尊经传统的同时,也说明常法常道皆可谓之“经”。有鉴于此,那临床用之较多(常用、反复使用),并有效验,可供取法的医方,大概是《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经方”的本意吧。

《辞海》云:“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与宋元以后的方相对而言。”《中医大辞典》又云:“汉以前的方剂称经方。其说有三:①后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医家类记载经方十一家,这是指汉以前的临床著作。②指《素问》、《灵枢》和《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③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一般所说的经方,多指第三说”。

综上,“经方”可归结为汉以前经典的经验效方,指导其辨证的“常法常道”于《汉书·艺文志》已做了初步概括和总结,至仲景《伤寒杂病论》时已初步长成!

 二、时方 

考诸文献,“时方”只是一个提示时间阶段的概念,“时”有“合乎适宜”、“应乎时务”的含义,并无严格的学术界定。证诸医史,先秦两汉以降,论其大概,晋、隋间有《肘后》、《小品》,唐有《千金》、《外台》,两宋金元有局方、有四大家,明有命门学说倡温补,清有温病学说主清凉,或有集成,或有发挥,各依所论而创立之方都可谓具“时方”之实,而又均未冠以“时方”之名。其实,某种程度上说,“经方”亦是当时之“时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既往之“时方”可谓“古方”,新近之“时方”可谓“今方”,其差别仅仅在于古今先后而已。

而学界习惯上将与仲景“经方”相对的“时方”时间锁定在唐宋以后,如陈修园就曾说“唐宋以后有通行之时方”,并著有《时方歌括》与《时方妙用》,个中其实别有渊源。

 三、“经方”与“时方”之争的焦点与实质 

从历史沿革来看,“经方”与“时方”之争由张元素“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与刘完素“六气皆可化火”而主寒凉一说并且不拘守仲景方而另创新方以肇其端,自明及清,随着温病学说的兴起,伴随着医学思想的激荡交流,特别是徐大椿评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终于把这一争论推向高潮,有人也概括为“寒温之争”,余波至今未平。

可以说,就“经方”与“时方”之争的具体历史来说,其核心就是所谓的“寒温之争”,只是在争论过程中又衍生出诸多相关问题,范围亦大为扩展了。

学术争鸣促进了“经方”与“时方”各自学说的自我完善,如温病学说系统发明了清营法、凉血法、开窍法、息风法等理法方药体系,为中医临床开辟了新的更广阔的途径。但在这一过程中,也不乏抱残守缺者,如清代陆九渊以阳明一篇,白虎、承气就治温病的万变,又如吴鞠通《温病条辨》首用桂枝汤治风温,都是有违“经方”之旨,而悖乎“时方”之用的。

“经方”与“时方”表面上时间有先后,方药有简繁,而其根本上则在于指导方药应用的辨证理论有异。“经方”以仲景学说为典型代表,而“时方”则流派纷呈,学说众多,唐方有验,明说有理,易水述脏腑辨证,温病论卫气营血。

【经方与经方医学】 

我们通常所谓“经方”有时是就具体方药而言,有时又是就经方医学体系而言,只是我们浑然不觉罢了。

有人说仲景方为代表的经方是“群方之祖,众法之宗”,方御于法,法寓于方。这大概也是经方医学对于“方法”一词的贡献吧。有人说经方辨证精准、力专效宏,这也绝非仅就具体方药而言。

在应用中也仍存在过于“崇古尊经”把经方僵化的情况。如经方讲“有是证,用是方”,即寻章摘句,与大论条文“对号入座”,死于句下;又如将遵守仲景法度固化为药味不容加减,只能原方照搬照用;又如严守原方剂量,不得随意增损。果如此,那仲景书中就不会有诸如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及小建中汤等立足桂枝汤的丰富而深刻的临床实践化裁了。

【经方医学初探】 

目前,大家对“六经”实质争议还很大,对“方证”使用指征的探讨也不尽一致,但都普遍认为“六经辨证”与“方证对应”是经方医学的鲜明学术特色所在。

冯世纶教授整理继承和发扬胡希恕先生经方学术思想,在学界率先提出《伤寒论》属经方独特理论体系,并系统论证了这一体系的形成与主要观点及主张:

匡正了经方学术源流,指出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即其主要内容,是经由《本经》的单方方证,发展到《汤液》的复方方证,又发展到《伤寒》的复方方证并六经辨证。《伤寒论》标志了经方理论体系的长成。

进一步揭示了《伤寒论》六经的实质。指出:《伤寒论》的六经是症状反应的六经,不是六气的六经、经络的六经,症状反应表现为一定的病位与病性的复合,统于八纲,因此六经形成基础源于八纲,而非脏腑经络。六经名虽相似,但不可趋附《内经》,否则终将难识仲景之学的真面目。

继续深化对经方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的认识与应用。胡老指出以《伤寒论》为代表著作的经方学术体系的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即是在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一般疾病的通治方法。突破了因病分证的单一诊疗模式,探索确认了方证统病的新模式,也是对传统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原则在方证层面的具化。

更加明确的规范了辨证论治具体实施的方式方法,即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提出“六经辨证,方证相应”观,并辩证的分析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强调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疗有无疗效,其关键就在于方证是否辨的准确。同时也强调在方证之上以六经八纲加以统率,使诸方证出入变化,自有法度可循,而不致杂乱失序,才能化繁为简,同时又如法化裁,方可执简驭繁,而能多多益善。这与一般的辨证方法立法组药不同,突出了适于证情,合于治法原则下方与证的契合,较立法与群药的组合更精准。

综上所述,“经方”与“时方”表面上是时间先后的关系,而根本上是辨证指导思想即所属理论体系不同。经方医学通常简称“经方”,是以“六经辨证,方证相应”为鲜明学术主张的独特辨证理论与实践体系。其代表著作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是经方医学的杰出传人!

文:陶医生

上一篇:学习读懂《黄帝内经》 领悟运用哲学智慧 ——《黄帝内经精选导读》序

下一篇:探索创新现代中药终生无悔

版权所有: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
北京经方年鉴中医文化中心
联系电话:010-5722-7177

京ICP备202102694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2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