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官方网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临床应用

益气聪明汤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眩晕
发布日期:2024-08-27

吕某,女,77岁,2023年5月16日就诊。主诉:间断头晕1月余。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测血压130/80mmHg,无视物旋转,无肢体活动不利,于当地医院输液10天后症状未改善(具体用药不详)。后就诊于市级医院,完善头部CT检查,提示腔隙性脑梗死,予银杏叶片口服,患者服药后症状未减轻,遂来诊。刻下:头晕,发作时头及眼眶发胀,平卧时好转,坐位及站立时加重,偶有头痛,无视物旋转,无颈部不适,无肢体活动不利,怕冷,容易感冒,口干口苦,无痰,食欲不振,睡眠可,尿频,大便日1~2次,不成形。舌质暗,舌体胖大,苔白腻。

诊断:眩晕。

辨证:脾气虚弱,清阳不升,夹痰夹瘀。

治法:益气健脾,升举清阳,兼以化痰、活血。

方用益气聪明汤加减:党参12g,生黄芪30g,甘草6g,蔓荆子12g,升麻6g,柴胡9g,葛根30g,丹参30g,黄芩9g,法半夏12g,天麻12g,炒白术12g,防风6g,泽泻12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分服。

5月26日二诊:服药后头晕明显好转,无头胀头痛,体力较前增加,仍怕冷,无口干口苦,食欲改善,夜尿由6~7次减至1~2次,大便日2次。守上方续服7剂,煎服法同前。

6月7日三诊:偶有头晕,怕冷较前减轻,关节冷痛,小便日5~6次,大便日2次。守上方去柴胡、黄芩,加炒白芍15g、桂枝12g、仙灵脾15g。7剂,煎服法同前。

6月16日四诊:头晕未作,近日情绪波动后出现小便频急,有灼热感,后背怕冷,大便日2次。舌质暗,舌体胖大,苔腻略黄。辨病为淋证,辨证属少阳郁热、湿热内蕴,治以清解郁热、清热利湿,方用柴苓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减:柴胡12g,黄芩9g,法半夏12g,党参12g,甘草6g,土茯苓30g,桂枝12g,炒白术12g,泽泻15g,当归12g,浙贝母12g,苦参3g,葛根30g,丹参30g。7剂,煎服法同前。

9月5日,患者因胃部不适就诊,言上次服完药后未再出现头晕。

按 从现代医学来看,眩晕常见于高血压、颈椎病、脑血管病、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临床往往需要先明确诊断。尤其是急性脑血管病,属中医学“中风病”的范畴,《医学正传》云:“眩晕者,中风之渐也。”强调眩晕可发展为中风病,故二者需要进行鉴别,其病机、治疗与预后转归存在区别。中医对于眩晕的认识,古有“无虚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之说,可见其发病因素多端,临床应详细辨证,抓住主要病机,分清虚实主次,灵活加减用药。

该患者头晕1月余,完善检查后考虑为腔隙性脑梗死、脑供血不足所引起头晕,服银杏叶片无效后来诊。细问其头晕发作特点,平卧时好转,坐位及站立时加重。首都名中医、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院长薛钜夫认为,此种特点的头晕大多由脾气虚弱、清阳不升所致。结合该患者症状分析,脾气虚弱,中焦营卫化生不足,卫气不能温煦和固护体表,故怕冷、容易感冒;脾虚失于健运,运化无力,故食欲不振;脾虚不能升清,头窍失于气血濡养则头晕,升提无力则小便频多;脾虚运化水湿能力下降,痰湿内停,故大便不成形、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脾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瘀血内停,故舌暗;脾气亏虚,鼓舞气血之力不足,故脉沉。患者临床表现虽然复杂,但仔细分析,均由脾虚不能升清所致,以脾气虚弱、清阳不升为本,痰湿、瘀血阻滞为标。

治疗上以健脾升清为主要治法,兼以化痰、活血,方选李东垣益气聪明汤化裁。该方原治疗“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得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昏暗,视物不能”,所述症状虽与头晕有别,但其病机则一,治疗可用“异病同治”之理。初诊以党参、黄芪、甘草健脾益气,升麻、柴胡、葛根升举清阳,蔓荆子清利头目。丹参与葛根相配,原为中医大家祝谌予治疗糖尿病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对,现用此以活血化瘀,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因其伴有口干口苦,故加黄芩与柴胡配伍,取小柴胡汤之旨;因其舌苔白腻,故加法半夏、天麻、炒白术祛风化痰,即半夏白术天麻汤之意;加防风者,与方中黄芪、白术配伍成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治其怕冷、易感冒;加泽泻者,与方中白术配伍,乃《金匮要略》泽泻汤,原治疗“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伤寒大家刘渡舟常用本方治疗眩晕患者见舌体胖大者,屡有佳效。二诊患者头晕明显好转,故守方续服。三诊偶有头晕,但仍有怕冷、关节冷痛,考虑其气损及阳,故去柴胡、黄芩,减其寒凉之性,加桂枝温通阳气,炒白芍缓急止痛,仙灵脾补肾助阳、祛风止痛。四诊已无头晕,但因情绪波动而表现为淋证,辨证属少阳郁热、湿热内蕴,故以柴苓汤清解郁热、清热利湿。方中以土茯苓易茯苓,以其更兼解毒之效;患者虽有郁热、湿热之象,但平素怕冷,后背发凉,故不去桂枝,用之以通阳化气;配合当归贝母苦参丸,以其清热祛湿而不伤阴血,同时能顾护正气;用葛根、丹参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巩固疗效。本病在治疗过程中,抓住了其主要病机,标本同治,随证加减,中西合参,选用效药,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刘江腾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中医治愈肾病综合征案实录

下一篇:化瘀祛痰法治胸痹

版权所有: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
北京经方年鉴中医文化中心
联系电话:010-5722-7177

京ICP备202102694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2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