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新闻
临床应用
洪秀珍系陕西省商洛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商洛郭氏内科学术流派第五代传承人。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育和科研工作。
咳嗽,古称咳嗽上气,指因肺气上逆引起咳嗽,常伴咳吐痰涎、咽喉不适、胸闷等症状。在临证实践中,郭氏内科学术流派认为咳嗽以外感居多,初起以风寒、风热为主,风寒多以麻桂剂为主,风热多以桑菊饮、银翘散为主;风寒不解入里生饮兼喘者,多以小青龙汤为主;风寒不解入里,居于半表半里,出现口苦、胸胁不舒者,多以小柴胡汤合桔梗汤加味;风热不解入里生火者,多以《万病回春》清肺汤为主;风热不解入里生火伤阴者,多以百合固金汤为主;五脏热伤,津伤浊痹的咳嗽,与西医喉源性咳嗽大体相类,多以郭氏喉症方(生地黄12g,土茯苓15g,浙贝母9g,木通6g,僵蚕9g,车前子6g,黄芩6g,石膏6g,蝉蜕3g,马勃6g,金银花6g,龙胆草3g)为主。笔者有幸跟师学医,现将洪秀珍治咳嗽验案六则整理分享如下。
1.少阳化热、痰湿内阻案
王某,女,54岁,2024年8月21日初诊。主诉:咳嗽半月余,伴咽干、咽痒,痰多,黄白相间,头眩,烦躁,纳可,夜休可,二便正常。舌红,苔白腻微黄,脉弦细。
诊断:咳嗽(少阳化热,痰湿内阻)。
治则:和解少阳,清热化痰。
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5g,黄芩10g,姜半夏10g,甘草6g,杏仁12g,厚朴6g,桔梗10g,石膏30g先煎,连翘12g,芦根15g,僵蚕6g,金蝉花1g。7剂,水煎服,日1剂,日2次。
7剂后,电话回访,咳嗽已止,咽部无不适。
按 本案咳嗽,以咽干、痒,头眩为主要症候,符合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的提纲,加之脉弦,故属少阳病。以小柴胡汤为主方以和解少阳,因咳嗽,而加杏仁、厚朴以降气;痰湿痹阻、咽部不利,加桔梗、僵蚕以宣气利咽;烦躁,痰黄,苔黄,知已化热,故加石膏、连翘、芦根以泻热。枢机通利,热泻痰清,故而取效。
2.风热犯肺、痰气交阻案
张某,女,6岁,2024年8月21日初诊。代述咳嗽3天,伴咽痛,咳痰不利,流黄涕,口干,昨日发热,测体温37.5℃,腹痛,大便偏干。舌尖红,苔白干,脉浮数。
诊断:咳嗽(风热犯肺,痰气交阻)。
治则:疏风解热,降气化痰。
方用银翘散加减:金银花6g,连翘6g,竹叶6g,荆芥6g,牛蒡子6g,豆豉3g,甘草3g,桔梗5g,芦根8g,杏仁6g,僵蚕5g,薄荷3g后下,射干6g,蝉蜕3g,玄参6g,生地黄8g。5剂,水煎服,日1剂,日2次。
5剂后,电话随访,咳嗽止,咽痛愈,无不适,正常上学。
按 本案咳嗽,以发热、咽痛、口干、黄涕、舌干为主症,符合《温病条辨》“但热不恶寒而渴”的风温证。故以银翘散以疏风散热,因咽痛,故加射干、蝉蜕、僵蚕以宣气化痰利咽;因舌干,津液有伤,恐热邪入营,用玄参、生地黄泻热养阴以先安未受邪之地。
3.外寒内饮、肺气不利案
张某,女,40岁,2024年10月16日初诊。主诉:咳嗽1周,伴遇冷则甚,无痰,自觉腹部发凉,微烦,纳可,夜休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微黄,脉紧。
诊断:咳嗽(外寒内饮,肺气不利)。
治则:散寒化瘀,疏利肺气。
方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麻黄6g,桂枝10g,白芍10g,干姜6g,细辛3g,姜半夏10g,五味子6g,石膏(先煎)20g,甘草6g,杏仁10g,厚朴6g,桔梗6g,百部10g,紫菀15g,款冬花6g,僵蚕6g。7剂,水煎服,日1剂,日2次。
7剂后,电话复诊,咳嗽已愈。
按 本案咳嗽,遇寒则重,乃有表寒之象;腹部发凉,加之脉紧,乃内有寒饮之征;微烦,兼有内热,故以小青龙汤加石膏以外散寒邪,内化寒饮,兼清郁热。无痰,乃饮邪凝聚,故治宜化饮。咳嗽上气,故加杏仁、厚朴以降气,痰不爽利,加百部、紫菀、款冬花以化痰。兼有郁热,故加桔梗、僵蚕清利,以防咽部受累。
4.风热化燥、痰阻津伤案
刘某,女,5岁,2019年11月13日初诊。代诉咳嗽4天,咳嗽气急频繁,多呈呛咳,痰多色黄,食纳可,夜休可,二便正常,咽红。舌略红,苔白,寸浮大。
诊断:咳嗽(风热化燥,痰阻津伤)。
治则:清热润燥,化痰生津。
方用郭氏喉症方加减:生地黄8g,浙贝母6g,僵虫6g,土茯苓12g,木通3g,黄芩6g,虫退3g,车前子(包煎)6g,重楼3g金银花6g,胆草3g,石膏(先煎)6g,杏仁6g,芦根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日2次。
7剂后复诊,诉症状减轻,舌淡红,苔白,脉略浮。守前方去芦根,加金蝉花1g,7剂。
后电话随访,告知患儿服完药后,症状消失,正常上学。
按 本案小儿初感风寒,迅速化热,故恶寒不重而咳嗽独显。风为阳邪,加之小儿“纯阳之体”,助邪化热。肺为娇脏,又为“上水之源”,经云“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属膀胱”,肺为风邪所客,肃降职能不能履行,上逆而咳嗽。风与痰结,阻于气道,甚则呼吸不畅而胸闷,轻则呛咳连连。本案患儿咳嗽气急、呈呛咳,显系风痰阻于气道所致;咽红、咽痒,乃风热之兆,故以郭氏喉症方加杏仁降逆化痰,芦根清热养津除痰。
5.肺阴不足,兼有痰饮案
吕某,女,30岁,2023年9月20日初诊。主诉:干咳无痰半年,伴咽部不爽,颜面部散发粉刺,月经量少,纳可,夜休一般,二便正常。舌嫩红,苔白润,脉濡。
诊断:咳嗽(肺阴不足,兼有痰饮)。
治则:滋阴润肺,化痰降逆。
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百合15g,生地黄10g,熟地黄10g,玄参10g,浙贝母10g,桔梗10g,甘草6g,麦冬10g,白芍10g,当归10g,杏仁10g,射干10g,芦根15g,干姜6g,细辛3g,五味子6g。7剂,水煎服,日1剂,日2次。
2个月后,来诊调治月经量少,回访服上方1剂,咳嗽已愈,颜面粉刺消退。
按 本案患者咳嗽,以干咳为主,咽部不爽,舌红,脉濡,知是肺阴不足,故以百合固金汤以滋养肺阴。肺阴不足之证,舌当红而少津,本案白润,治当有饮邪,故以干姜、细辛化饮,略加利咽之品,故而半年之旧疾覆杯即愈矣。
6.痰湿阻滞、肺络不畅案
王某,男,48岁,2023年6月14日初诊。主诉:咳嗽20天,伴痰黏不利,胸背困重痛,口干,纳可,夜休一般,二便正常。20天前,患者在某院查咽试子提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舌淡红,苔白黏,脉濡。
诊断:咳嗽(痰湿阻滞,肺络不畅)。
治则:化痰降逆,清热通络。
方用清肺汤加减:黄芩10g,桔梗10g,茯苓15g,陈皮10g,浙贝母6g,桑白皮10g,当归10g,天冬10g,栀子6g,杏仁10g,麦冬10g,五味子6g,羌活6g,葛根15g,芦根15g,茵陈15g,竹茹15g。7剂,颗粒剂,开水冲服,日1剂。
7剂后,咳嗽、胸背重痛明显减轻,继以前方增损,后随访咳嗽止,胸背无不适。
按 本案患者咳嗽,伴胸背困重痛,“困重”显为湿邪,据《素问·举通论》:“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本案兼有湿邪,寒湿滞于肺络,故喘不甚而显重痛。痰黏不利,知湿邪郁久,渐有热化,故以清肺汤化痰湿、清郁热,加羌活、葛根者,因羌活能通阳散寒湿,葛根升津舒脉能解胸背重痛。(雷辉 陕西省商洛市中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小柴胡汤治验三则
下一篇:濮青宇运用加味连苏饮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