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官方网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临床应用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治验
发布日期:2025-04-10

纪某,女,76岁,2024年12月10日初诊。主诉:发热不退2天。2天前因受寒发热,自行服药后高烧不退,住院治疗,医院给予头孢、喜炎平、溴己新治疗,但不出汗、不退烧,遂患者要求中药治疗,邀笔者会诊。刻下:体温38.5℃,微恶寒,无汗。嗓子疼,轻微咳嗽,痰少。不欲饮食,小便不利,大便不干。苔薄腻微黄,脉浮细迟。

辨证:表邪未解,阳郁化热。

治则:微发其汗,兼清里热。

处方:桂枝15g,芍药15g,麻黄6g,石膏15g,甘草6g,大枣30g,生姜10g。3剂,水煎服。

12月12日,患者告知服用中药后周身出汗,体温平复,不恶寒,可下床活动。大便正常,小便利、色偏黄。口干,食欲不振。苔薄黄腻,脉细。因仍在住院,未继续予以中药治疗。

按 患者年已古稀,尺中迟弱,伤寒后体内郁热较炽,咽痛、小便不利之津液亏损症状已显,虽有太阳玄府闭塞之发热、恶寒、无汗,然不可贸然发汗,恐有亡阳之患,其服用退烧西药后不出汗、不退烧已是先兆。

《伤寒论》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患者轻微恶寒,而发热、咽痛、不欲饮食、苔微黄等正是“热多寒少”的表现;脉浮细迟及一系列阴液匮乏症状正是“此无阳也”,当一方面以桂枝汤调和阴阳、云施雨布,一方面以越婢汤“攘外安内”,救已伤之阴液。患者虽中西医治疗混杂,然其烧退身凉应是中药起了关键作用。

关于桂枝二越婢一汤,“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为辨证之眼目。有医家释之以“无阳邪之太甚”,认为“表证罢为无阳”,其为寒邪束表日久郁而化热,从而呈表证不甚、邪气入里之势。然从临床实践来看,笔者更赞同河北已故名医赵桐先生之阐释,他认为:“此盖脉弱,阳气素虚而得太阳病者也。太阳病热多寒少,为表有邪,宜汗之矣。兹脉微弱,例在禁汗,故曰此无阳也,不可发汗,犹言阳气不充忌汗者也。而表邪又不得不汗,热多不得不清,汗凉又虞其虚,故以轻轻之桂二越婢一汤,一解表邪,一已热多,实桂枝之变法也。”(赵桐《伤寒述义》)紫极先生所见略同,其认为,“脉微则津液亏,烦躁则正气不足,此为无阳之兆……此伤寒无阳之证,虽有发热无汗,不当用麻黄汤,用之则亡阳。”(紫极《伤寒易玄》)

中医临证不能只着眼于病邪,还需时时关注病人正气之存量,在主客之间寻求解决问题之中道,从《伤寒论》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可见中医辨证之至精至微,以及治病救人之中道智慧。(巩志宏 李源 河北省宁晋县草医堂中医门诊)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白头翁汤治疗严重口苦

下一篇:运用雷公藤辨治干燥综合征

版权所有: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
北京经方年鉴中医文化中心
联系电话:010-5722-7177

京ICP备202102694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2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