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官方网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临床应用

运用雷公藤辨治干燥综合征
发布日期:2025-04-11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主要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多表现为口眼干燥,并伴有内脏损害。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均较难治。现将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康复医院副主任医师沈桂祥验案一则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文某,女,51岁,2024年3月23日初诊。诉口鼻眼干燥伴多关节热痛、手指肿胀晨僵10年,西医诊断为干燥综合征,辗转求治未见改善。绝经1年余,眠差心烦,烘热易汗近2年。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苔薄,少津,脉细。

诊断:西医诊断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诊断为燥痹、经断前后诸证。

法当养阴清热润燥,益气化瘀通痹,并以雷公藤祛风除湿通痹、行瘀消肿止痛;兼补肾精和阴阳调治经断前后诸证。

处方:桂枝10g,赤白芍各15g,生石膏(先煎)30g,知母10g,石斛(先煎)30g,天花粉30g,酸枣仁(打)15g,丹皮参各15g,黄芩15g,生地黄12g,麦冬15g,北沙参30g,雷公藤(先煎1小时)15g,地鳖虫10g,西洋参4g(另煎兑服),仙灵脾30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3月30日二诊:口鼻眼干燥、双肩关节疼痛稍有减轻。纳好。大便稍溏,日2次。昨晚眠差,寐汗。苔薄黄,脉细。守前方去天花粉,知母减量为8g、生地黄减量至8g;酸枣仁加至30g,并加生龙牡(先煎)各30g、浮小麦30g。继服14剂。

4月13日三诊:二诊后口鼻眼干燥、多关节热痛晨僵递减。烘热眠差心烦减轻,盗汗亦止。醒后多汗,宜调和营卫、补气敛汗。守前方去黄芩15g,加黄芪30g,桂枝、白芍加至15g,并加黄连3g清心火,助枣仁宁心安神。7剂。

4月20日四诊:诸症递减。舌脉如前,前方稍事损益日进。处方:桂枝15g,赤白芍各20g,知母8g,生石膏30g(先煎),西洋参6g(另煎兑服),麦冬20g,北沙参30g,石斛(先煎)30g,雷公藤(先煎1小时)15g,仙灵脾30g,生地8g,生龙牡(先煎)各30g,五味子12g,丹皮参各15g,川连3g,酸枣仁(打)30g,炙甘草8g。7剂。

4月27日五诊:中药因故带回自煎,2天服1剂。关节热痛、指节晨僵、眠差烘热、口眼干涩夜甚诸症反复。

5月18日六诊:遵嘱中药如法煎服,每日1剂。眠好,守前方将仙灵脾加至50g。

5月25日七诊:骨节疼痛、口眼干涩诸症显著改善,烘热消失,大便日1~2次,稍不成形。苔薄,津回,脉细。守上方加炒白术15g健脾,继服,半月为期。

6月8日八诊:关节疼痛、口眼干涩几近消失,眠好,烘热亦愈,效佳。

及至6月22日小暑九诊,10年继发性干燥综合征顽疾及更年期综合征痊愈。守原方将仙灵脾减至20g,酸枣仁减为15g至10g善后,半月后停药未见反复。

按 干燥综合征在中医典籍及医家文献中无记载。在1989年全国中医痹病专业委员会所著《痹病论治学》中,国医大师路志正将本病命名“燥痹”,沿用至今。

沈桂祥认为治疗本病应明辨原发性或继发性,以养阴清热润燥、益气化瘀通痹为大法,并运用雷公藤以祛风除湿通痹、行瘀消肿止痛,经验证明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大有裨益。

雷公藤性寒味苦,有大毒,为治疗风湿顽痹要药,尤宜用于关节红肿热痛、僵硬、功能受限,甚至关节变形者,只要配伍得当,寒证热证皆宜。本案以雷公藤15~20g先煎1小时,与白芍、知母、生石膏、石斛、西洋参清热养阴生津药同用,治疗干燥综合征,疗效卓著,其经验足资借鉴。(袁芸 张敏红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康复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治验

下一篇:胡国华用紫蛇消瘤断经汤治经断复来案

版权所有: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
北京经方年鉴中医文化中心
联系电话:010-5722-7177

京ICP备202102694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2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