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官方网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经方医案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苓散治湿毒案
发布日期:2024-10-29

曹某,女,38岁,2018年9月11日初诊。主诉:全身瘙痒、肿胀两天。患者10天前左侧小腿内侧起一疖疹,2天后大如核桃,村医给予局部消毒处理,口服消炎药无效,疖毒增大,红肿热痛,并迅速浸润周围皮肤。5天前患者到乡卫生院住院,输液治疗无效。9月9日晨起出现全身瘙痒、肿胀,转入某市医院就诊,因妊娠4个月,接诊医生建议寻求中医诊治。刻下:面部浮肿如桃,双目难睁,眼睑及脸颊为重,皮肤隐隐有液体渗出,腋窝、肘窝、腿窝、腹部、下肢肿胀明显,皮肤瘙痒难耐,右侧小腿内侧疖肿已散开,浸润皮肤如掌大。伴见口苦口干,小便不利。苔薄黄,脉浮数。

诊断:西医诊断为皮肤感染、急性湿疹。中医诊断为湿疮。

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合病挟湿。

治则:解表散邪,利水祛湿,清热解毒。

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苓散加味:麻黄12g,连翘30g,赤小豆30g,杏仁12g,桑白皮15g,茯苓15g,猪苓12g,盐泽泻25g,白术15g,桂枝9g,薏苡仁30g,板蓝根15g,蒲公英10g,甘草9g,生姜(自备)3片,大枣(自备)4个。5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9月18日二诊:面部及全身肿胀尽消,皮肤仍有瘙痒。方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加荆芥9g、防风9g、蜂房9g、地肤子30g。5剂,煎服法同上。患者微信回复,服后如常人。

按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由于论述不多,给后世准确理解并运用带来一定难度。本方在《普济方》中主治小儿伤寒、发寒身热;在《张氏医通》中主治湿热发黄,均同《伤寒论》之义。唯有日本医家尾台榕堂在《类聚方广义》中注释本方“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喘咳,肿满者,加反鼻,有奇效。生梓白皮,不易采用,今权以干梓叶或桑白皮代之。”此注确为临床极有见地之言论。黄煌《经方一百首》就其现代应用指出:“以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等为特征的皮肤科疾病。如荨麻疹、急性湿疹、红皮病、脂溢性皮炎、寻常性痤疮、水痘、玫瑰糠疹、病毒性疱疹、过敏性皮炎、汗腺闭塞症、皮肤瘙痒症、狐臭等。”

患者10天前,小腿内侧生一疖疹,因处理不当持续加重,今症状均属邪毒内陷所致。方用麻黄、杏仁、生姜意在辛温宣发、解表散邪;连翘、桑白皮、赤小豆旨在苦寒清热解毒;甘草、大枣甘平和中,诸药合力,共奏解表散邪、解热祛湿之效。

患者面部浮肿如核,双目难睁,眼睑及脸颊为重,皮肤隐隐有液体渗出,腋窝、肘窝、腿窝、腹部、下肢肿胀明显,为湿热水毒郁结膀胱,选五苓散健脾利水渗湿。重用泽泻,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茯苓、猪苓淡渗,三药合效,利水渗湿之力更强;白术、茯苓健脾运化水湿,桂枝温阳化气助膀胱气化,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加薏苡仁、板蓝根、蒲公英加大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力,利水的同时兼顾解毒,双管齐下,方证对应,药到病除。

二诊,患者肿胀尽消,仅有皮肤瘙痒,说明表邪余毒未尽,证属麻黄桂枝各半汤,加荆芥、防风、蜂房、地肤子增加祛风散邪、祛湿止痒之效。

本病虽与《伤寒论》条文所述症状不尽相同,但应用本方的病理机制主要是表有蕴毒、内有湿热、表里相合所产生的各种病变。以上所举多种病变,病名虽异,病机相同,故治法不殊。

事后再讨论分析此案,如果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越婢加术汤加味,也许能取得同样疗效。

(作者刘同坤  河南省濮阳市中医医院,系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濮阳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清热解毒活血法治肛周脓肿

下一篇:仲景三方合用治疗哮喘效如桴鼓

版权所有: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
北京经方年鉴中医文化中心
联系电话:010-5722-7177

京ICP备202102694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2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