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方医案
赖某,女,24岁,2024年7月23日初诊。主诉:鼻塞,鼻涕多1年有余。有汗,怕风,大便偏软,舌红苔腻,肺脉浮两尺沉,余脉稍沉紧。
诊断:太阳病兼阳虚。
治则:温太阳散寒饮。
方药小青龙加减:桂枝10g,白芍10g,干姜10g,细辛4g,五味子4g,白附片4g,陈皮10g。7剂,水煎服,日1剂。
7月30日二诊:患者药后症状明显改善,晚上已不鼻塞。1天前因天气变化鼻塞复发,舌红苔薄白,脉浮紧缓。继服前方7剂。
9月10日三诊:停药1月余,鼻炎复发,脉寸关浮紧,两尺沉。继服原方7剂。
9月24日四诊:天气变化受凉鼻炎复发,声音嘶哑1天,舌红苔薄白,脉浮紧缓。继续前方7剂。
患者凡是鼻炎发作就来诊,未发则停药休息,饮食忌寒凉,方子一直不变,直至11月26日第八诊。病情越来越轻微。
2025年2月11日,患者自诉这个冬天,仿佛是命运馈赠的一段温柔时光,整整4个月未曾染上感冒。患者觉得在这寒风凛冽的季节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舒适与安宁。以往,每到天气转凉,鼻腔每天被寒气堵塞,呼吸变得艰难,而今年却格外顺畅。而就在这个看似美好的冬日里,身体却出现了新的不适:小腹时常胀痛,尤其是在经期;双脚时而冰冷如霜,仿佛置身于冰窖之中;偶尔脚底还会渗出冷汗,湿漉漉的;而臀部也如同浸在水里一样凉意袭人。舌红苔薄黄,左脉细,右关滑。患者太阳已无表邪,素体本寒出现,属于本身体质的原因。诊断为太阴脾肾阳虚,治疗温补脾肾阳气,方用附子理中汤,也是对鼻炎的善后调理。
按 在西医眼中,鼻炎常被视为一种难以根治的疾病,似乎只要不影响日常生活,便不算是什么大问题。然而,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鼻炎绝非小事。它是风寒之邪侵袭太阳之表的外在表现,若人体五脏正气充沛,通常不出一周,便能凭借自身的力量驱邪外出,恢复健康,即便借助药物之力,也往往能在一周之内痊愈。
太阳的阳气,源自肾阳的温煦之力。肾阳如同人体的“生命之火”,为全身提供温暖与动力。倘若肾阳不足,太阳的阳气也会随之匮乏,人体便容易反复感受外邪。正气虚弱,无法抵御外邪,风寒便会滞留于肌表,难以排出。鼻为肺之窍,肺气受阻,便会表现为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若鼻塞严重且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则是肺气虚寒的表现,此时需要借助小青龙汤这样的方剂,将太阳的阳气从下焦蒸腾而起,甚至加入附子以温补肾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若对鼻炎置之不理,任其发展,寒邪便会进一步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久而久之,肾气也会受到牵连。肾主下焦胞宫,与生殖系统密切相关。一旦肾气受损,月经也会受到影响,进而波及生殖发育。因此,太阳表证的治疗,虽看似针对表层,实则根基于内脏。《黄帝内经》有云:“善治者治皮毛。”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中医治疗的智慧——从表及里,以皮毛为切入点,调和全身。而《伤寒论》中,太阳病篇的内容占据了全书的三分之二,看似最为表浅,实则最为复杂。太阳病不仅关乎表证,更与五脏六腑的气血运行息息相关。治疗太阳病,绝非简单的驱邪解表,而是要从根本上调理脏腑,恢复正气,才能真正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
这位患者饱受鼻炎困扰已有1年之久,两尺脉沉,宛如深潭之水,难以泛起波澜,此为肾阳不足之象。而肺脉浮起,暗示风寒之邪正盘踞于体表。鼻塞不通正是肺气虚寒、邪气壅塞肺窍所致。治疗时,选用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这一方剂犹如一把温暖而有力的钥匙,从本源入手,推动太阳的阳气从下焦蒸腾而起。附子如同一团炽热的火种,为肾阳注入温暖与活力,进而带动全身阳气的升发。用药一周后,患者便初见成效,症状逐渐缓解。此后,一直借助药物之力,帮助太阳的阳气抵御外邪。待症状完全消失时,便暂停用药,让身体得以休养生息。然而,天气变化时,疾病仍会偶尔复发。但只要每次发病都能正确治疗,持续助力阳气抗邪,太阳的阳气便会在一次次的磨砺中逐渐强大起来。患者正值青春年少,经过几次感冒的反复洗礼后,这个冬天竟未曾再染风寒。这无疑是阳气已然升发、正气充沛的绝佳征象。鼻炎,虽常被视为顽疾,但通过精准的中医治疗,完全可以被治愈。这位患者的经历,便是最好的证明。(龚小雪 贵州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当归黄芪建中汤治更年期综合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