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新闻
临床应用
慢性鼻炎是鼻黏膜以及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临床上以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为特点。西医上通常以抗感染、杀菌治疗,但停药后易复发,且应用抗生素易造成耐药和菌群失调,大多达不到满意治疗效果。中医临床根据辨证选用不同的方药,必要时可辅以针灸、贴敷等其他治疗手段,疗效喜人。
范梅红系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师承全国名中医、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贾六金,在儿科医疗、教学、科研领域深耕30余年,重点研究小儿心肝系疾病的诊治。甘露饮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的一首经典名方,用于治疗阴虚湿热证,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范梅红通过多年临证实践,临床用此方加减化裁治疗小儿慢性鼻炎。现将其经验整理分享如下。
病因病机
慢性鼻炎属中医学“鼻鼽”范畴,《杂病源流犀烛·鼻病源流》载:“有鼻鼽者,鼻流清涕不止,由肺经受寒而致也。”认为肺开窍于鼻,《灵枢·本神论》曰:“肺气虚则鼻塞不利。”《素问·五脏别论》载:“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外感邪气,当先犯肺,肺经郁热,宣降失职,影响鼻窍通利,发为鼻鼽。
从解剖学上看,人体鼻腔结构有鼻甲、鼻道、额窦、蝶窦、筛窦、上颌窦等,以上结构可以对吸入的空气起到过滤作用。小儿鼻腔结构尤为脆弱,当外感病邪侵犯机体时,首当犯肺,鼻为肺之窍,故可见小儿鼻塞、流鼻涕且张口呼吸,发为慢性鼻炎。这时由于不正确的清除鼻内物质的方法,导致患儿的鼻黏膜破损,鼻窦中的异物无法排出,则会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同时由于患儿正常吸气途径受阻,空气直接进入气道,则极易造成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状。
治法方药
范梅红根据多年临证经验,针对阴虚湿热型慢性鼻炎,治以养阴清热、宣肺通窍,多选用甘露饮加减。甘露饮药物组成为枇杷叶、熟地黄、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石斛、枳壳、山茵陈、黄芩、炙甘草。原书载此方可治“妇人、小儿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合闭;或即饥烦,不欲饮食,及赤目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之。又疗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满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并皆治之。”现代广泛用于五官科,消化系统、内分泌及代谢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风湿免疫、血液系统疾病。其中生地黄、熟地黄滋阴、补益肝肾,天冬、麦冬、石斛清养肺胃,黄芩、茵陈清利湿热,枇杷叶、枳壳舒畅气机、开宣出路,全方共奏清热利湿、养阴补虚之功。范梅红临床多配伍通窍药,如炒苍耳子、辛夷、菊花、白芷、薄荷等,标本兼顾。若风热犯肺更甚,可去生地黄、熟地黄、石斛,合银翘散;若咽痛甚,可加漏芦、猫爪草、蝉蜕;若头痛甚,可加川芎、蔓荆子;若见纳呆,可加焦三仙、焦槟榔、鸡内金。
典型案例
马某,男,11岁,2024年2月26日初诊。患者身高150cm,体重35kg。主诉:鼻塞伴鼻流清涕不止3年余。患儿近3年每晚张口睡觉并自觉口干,2024年1月24日在某医院查鼻窦CT平扫+三维重建,诊断为腺样体肥大。刻下:鼻塞,鼻痒,流黄涕,张口睡觉,睡时不打鼾,白天微咳,口不干,纳差,精神差,眠好,大便1~2日一行,质正常,小便正常。舌红,苔白腻,脉细滑数。无药物过敏史。
诊断:西医诊断为慢性鼻炎、鼻窦炎,中医诊断为风热鼻鼽。
辨证:肺胃热盛,热盛伤阴。
治则:清热祛湿,养阴补虚。
方用甘露饮合苍耳子散加减:枇杷叶9g,生地黄6g,天冬9g,麦冬9g,茵陈9g,枳壳9g,黄芩9g,甘草6g,菊花9g,薄荷9g,漏芦9g,桔梗9g,猫爪草9g,浙贝母9g,炒苏子9g,牛蒡子9g,炒苍耳子9g,辛夷6g。8剂,颗粒剂,每日1剂,早晚分两次服。荆防颗粒,每日3次,1次1袋。玉屏风颗粒每日2次,1次1袋。并处以小儿推拿、放血疗法,以及穴位贴敷疗法。
3月4日二诊:患儿夜间张口睡觉症状稍减轻,精神状态转好,眠好,大小便正常,仍纳差。舌红,苔白稍腻。守上方加焦山楂9g,8剂,颗粒剂。予疏清颗粒和金银花颗粒。并处以小儿推拿、放血疗法,以及穴位贴敷疗法。
3月12日三诊:患儿夜间无明显张口症状,精神状态好,纳眠好,大小便正常。舌红,苔薄白。再行小儿推拿治疗加强其免疫力,嘱其平时注意抿嘴,未经医生指导下不得轻易使用生理盐水以及其他洗鼻器具洗鼻,防止再次破坏鼻黏膜,同时注意饮食营养均衡,适当锻炼。
按 本案患儿鼻塞、鼻流黄涕、张口睡觉、微咳为肺有蕴热、上犯于鼻窍之象。肺的宣降功能失常,金气不行则会影响脾土的功能,从而出现纳差、舌苔白腻、脉滑数。此患儿肺胃热盛、郁热伤阴,故治以清热祛湿、养阴补虚,用甘露饮、苍耳子散合方加减。方中枇杷叶、枳壳、茵陈、黄芩清降火热邪气,生地黄、天冬、麦冬养阴清热,菊花、薄荷、苍耳子通利鼻窍、清利头目,桔梗配枳壳调畅气机以助肺气之宣降,漏芦、猫爪草、牛蒡子清热解毒,苏子、浙贝母降气止咳祛痰,甘草调和药性。
二诊患儿鼻部症状缓解,仅有纳差,故加焦山楂消食健脾开胃。
三诊症状继续缓解,行小儿推拿治疗,嘱其家长注意调养,提高免疫力。(魏江 山西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上一篇:哺乳期乳腺炎治验一则
下一篇:中医治愈肾病综合征案实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