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官方网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经方医案

四逆汤治急性髓系白血病高热不退案
发布日期:2024-09-13

贺某,男,51岁,2024年4月26日就诊。患者2022年8月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骨髓纤维化,之后定期复查,并口服药物及长期输血维持治疗。2024年3月于某医院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4月21日因气短明显就诊于山西省河津市人民医院肿瘤科,诊断为呼吸衰竭,给予无创辅助通气、抗感染、碱化利尿、成分输血等治疗。治疗期间患者持续胸闷、气短伴痰多不利。

4月26日请求中医会诊。刻下:患者咳嗽、痰不利,乏力,稍动则气短,纳可,面黄,唇甲白。舌质淡暗,体胖,苔白厚,脉双寸无力,左关沉,尺过长、重按无力。

辨证:心肺大气下陷,痰湿内阻。

方用升陷汤加味:黄芪15g,知母9g,柴胡5g,桔梗3g,升麻3g,补骨脂20g,砂仁3g,仙鹤草60g,淫羊藿12g,泽泻6g,党参9g。3剂,每日1剂。服药2剂后,患者自主排痰近1大碗,咳嗽、气短明显缓解,遂即出院。本次会诊,其脉诊双寸无力,尺过长、重按无力是选用升陷汤加补肾纳气药的特殊指征,也为本案不可大发汗埋下了伏笔。

出院后据脉证间断处以东垣清暑益气汤、升陷汤加味,病情基本平稳,生活起居基本自理。此诊未用一味止咳化痰药而咳嗽大减,且大量自主排痰,症状缓解。

8月18日患者因反复高热不退,伴气短、咳嗽再次入住山西省河津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入院3日后再次邀请会诊。患者近3日每于咳嗽剧烈不止、气短加重时即现高热,但患者未觉身热,西医给予肌注安痛定退热,随体温下降咳嗽、气短亦缓解。刻下:以手探之全身发热,但自身并不觉热,亦不觉恶寒,无需覆被添衣,随着气短、咳嗽加重而体温升高,乏力,稍动则气短,无下利,无四肢厥逆,口干喜热饮,纳可,面垢而黑。舌淡暗,体胖,苔厚腐腻罩黄,脉浮越而数,重按近无。辨证为虚阳外越,肾气上逆,予四逆汤加减:制附子9g,干姜9g,炙甘草6g,山萸肉60g。3剂,日1剂,水煎急服。该患者服药当日即未再发热,诸症皆缓,后连续多日测量体温正常。

按 急性髓系白血病,医家多将此归属于“伏气温病”“热劳”“急髓毒”等范畴,病位在骨髓,由于毒热瘀之邪侵入骨髓,导致五脏六腑受损、气血阴阳俱虚而形成的病情变化多端且急骤的复杂难治性病症,临床治疗过程中多予以清热解毒、凉血养阴法为主。而本案并未囿于白血病发热的常规治法,而是“有是证,用是方”,紧扣经典且舌脉症互参,最终收捷效。

在辨证过程中,该患者有两组症状比较特殊,需重点分析。第一,该患者虽然体温高,但无自觉发热且无恶寒。《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第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此处“热”与“恶寒”当为患者自觉症状,而非体温计或他人用手测量所得。该患者自觉无热,病当发于阴也,本当恶寒,但患者并无恶寒,考虑为虚阳外越,致身反不恶寒。第二,该患者咳嗽上气随着体温升高而加重,体温下降而缓解。《素问·脉解》云:“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素问·示从容论》云:“咳嗽烦冤者,肾气之逆也。”故考虑为肾气上逆致咳嗽上气不止。结合喜热饮,面垢而黑,舌淡暗,体胖,苔厚腐腻罩黄,脉浮越而数、重按近无,辨证为内伤发热,虚阳外越,肾气上逆,治以扶阳固脱、温肾纳气,予四逆汤加减。因无烦躁、汗出不止,故未加龙骨、牡蛎;无下利,故未加人参。

有关山萸肉一药,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山萸肉)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他酸敛之药不同。”其在附案中多次用到山茱萸治疗虚阳外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高异泽 赵英杰  山西省河津市人民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胡国华治更年期子宫内膜增厚案

下一篇:小柴胡汤治尿路感染后情志抑郁案

版权所有: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
北京经方年鉴中医文化中心
联系电话:010-5722-7177

京ICP备202102694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2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