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方医案
谭某,女,42岁,2024年5月1日初诊。主诉:反复口腔溃疡伴下半身冰凉2年。2年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反复口疮,往往是之前的口疮尚未完全愈合又出现新的口疮,且观察发现口疮及其周围多呈淡红色,少有破溃面,伴下半身冰凉,即使夏日炎炎也无暖和感,且小腹发凉。纳食可,夜间休息一般,二便正常。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西医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
中医诊断为口疮(上热下寒)。
治法:清热温下,引火归元。
方用乌梅丸合潜阳封髓丹加减:乌梅18g,细辛6g,肉桂10g,黄连片10g,盐黄柏10g,当归15g,党参片30g,花椒9g,干姜12g,附片(先煎)9g,砂仁6g,甘草片6g,鸡血藤30g,醋龟甲(先煎)12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5月31日二诊:患者女儿前来就诊时反馈其母亲服药后效果出奇的好,现在口腔溃疡居然完全消失且无复发之象,且小腹发凉明显缓解,下半身冰凉也大为改善。
随访3月,诸症均无反复迹象,告愈。
按 患者以“反复口腔溃疡伴下半身冰凉”为主诉来诊,反复口腔溃疡看似热象,但是下半身冰凉、小腹发凉、舌质淡等又似乎为一派寒象,看着症状矛盾重重,病情寒热错杂,实际仔细分析其证候可知患者的寒象主要集中在下半身,热象主要表现在上半身,《诸病源候论》言:“阳气并于上则上热,阴气并于下则下寒。”指出上热下寒产生的根本原因即人体阳居于上部、阴伏于下部导致阴阳不能上下交互、输注周身。《素问·气交变大论》云:“阴厥且格,阳反上行……民病口疮。”阐释了阴厥反胜,阳气不下,逆反上冲,循经遂而成为口疮。肾为先天之本,其中肾阳为阳气之根本,且足少阴肾经从足底循喉咙上行抵舌,这也从侧面表明了口疮的发生应与肾或肾阳相关联。
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不协调,嗜辛辣肥甘、冷饮,生活作息不规律,阴阳无法正常相交,阳虚热浮体质患者也随之增多。此患者治疗应以寒热并治、清上温下、引火归元为主。主方选用乌梅丸清上温下,选用潜阳封髓丹引火归元。
取乌梅丸方义,方中乌梅味酸收涩,可以降气并止心中烦满;又以当归养血柔肝,以平肝风;蜀花椒温肝木、散肝寒,引火归原而温中下焦,细辛、桂枝、附子和干姜配伍,温下焦、散风寒;黄连、黄柏清下焦热;党参扶正祛邪。
潜阳封髓丹由砂仁、龟板、黄柏、附子、甘草组成。附子大辛大热,属阳中之阳,善行而不守,既直补坎中之真阳,又可收敛浮阳;龟板味咸性寒,入心肝肾经,可潜阳入阴、滋阴填髓。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有清热燥湿、泻火坚阴之效。《黄帝内经》言“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故黄柏其效在于坚阴,使归肾之气坚实。砂仁味辛性温,归肾、脾、胃经,能祛中宫之阴邪,纳气归肾,有引经之效;炙甘草味甘性温,可缓附片之毒性,更能调和诸药。全方用药精炼,诸药配伍意在引火归元,温肾阳,补肾水,以达阴阳平衡之用。
此外,患者反复口腔溃疡,且下半身冰凉,必然因气血不畅而造成血瘀,遂效仿首届国医大师班秀文用药经验,选用鸡血藤,取其养血、活血、通络之效。
众多药物合用,达到清上温下、引火归元之效。因方药对症,直指病机要害,故仅5剂而获大效,后随访诸症痊愈。(廖成荣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王欢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顾中欣从痰瘀论治急性脑梗死
下一篇:枳术汤治疗水入即吐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