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方医案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在绝经前后(45~55岁),因卵巢功能衰退引起性激素波动或减少,导致血管舒缩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精神神经异常,出现以月经失调、潮热、出汗、失眠、情绪异常、骨关节肌肉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群,又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称为“绝经前后诸证”“经断前后诸证”。女子49岁以后,冲任功能衰退,精血虚少,月经停止,不能生育。随之而来的是不同程度的更年期症状。笔者跟师陕西省西安市首届名中医、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唐远山学医,现将其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发热验案一则整理分享如下。
乔某,女,47岁,2023年9月15日初诊。主诉:烦躁发热15天。1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烦躁发热,自测体温正常。刻下:烦躁发热,伴有面部潮红,畏寒,自汗,偶有盗汗,身体乏力,情绪急躁,眠差易醒,睡时左臂发麻,手指冰凉,唇干,午后腹胀,失气频,纳可,大便不畅,1日1行,小便可。已停经4年。舌暗胖,有齿痕,舌下络脉迂曲;咽后壁滤泡增生;脉左关沉,余细涩。
诊断:绝经前后诸症。
辨证:肝脾气积,郁而发热。
治则:疏肝理脾,通阳散热。
方用达郁汤加味:桂枝10g,醋鳖甲(先煎)20g,炙甘草10g,茯苓15g,炮姜6g,砂仁(后下)6g,姜半夏10g,通草10g,厚朴15g,炒白芍15g,细辛6g,威灵仙12g。6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9月22日二诊:患者诸症减轻,继服6剂。
10月17日三诊:服药后烦躁发热次数减少,自汗、盗汗好转,各症状均有所改善,但仍存在。舌暗,体胖有齿痕,脉沉涩。处方:桂枝10g,泽泻10g,猪苓30g,茯苓15g,炒白术15g,茜草10g,姜半夏10g,黄芪15g,熟地黄15g,桃仁15g,赤芍30g,煅牡蛎(先煎)30g。12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24年9月4日随访,患者诉症状均明显好转,偶有自觉发热感,未影响生活,故未再就诊。
按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患者已停经4年,处于围绝经期,天癸竭,气血亏少,血虚不养肝,故烦躁易怒,血虚不养魂,故眠浅易醒;气虚固摄失司,则自汗、盗汗,气虚温化作用减弱,加气虚亦引起气滞,故患者腹胀;气郁不达四末,指尖凉候显,此为肝气积聚,结于脐腹,若气聚一散,症状自消,“肺藏气而性收敛,气病则积聚而不散,而肝气之积聚,较多于肺。肺气积聚,则痞塞于心胸,肝气积聚,则滞结于脐腹。”(《四圣心源》),故方选达郁汤。
桂枝温通经脉,以枝走肢,启肝经萌芽,鳖甲消肝经积聚,共为君药;威灵仙、细辛通行十二经,半夏辛开散结,厚朴下气除满,使气结从肠道而走;通草使郁热从小便而走,共为臣药;白芍柔肝缓急止痛,茯苓健脾宁心,砂仁芳香醒脾护胃,炮姜暖中焦,共为佐药;炙甘草为使,调和诸药。患者服药后症状均减轻,说明肝郁明显消除,因此“疏肝行气达郁”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达郁汤的运用体现了全国名中医、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高上林“治病不疏肝,其功不过半”的学术思想。若使邪里转表,考虑从太阳经解效捷,故用五苓散加味,宗“辛甘发散为阳,淡味渗泄为阳”之理,治宜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法。方中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茯苓健脾以运化水湿。宗“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之意,加用桂枝、黄芪增强其气化蒸腾作用,使表邪从汗而解;患者已停经4年,肝郁日久,久病入络产生血瘀,舌暗、舌下络脉迂曲、脉涩均是瘀血的佐证,故加入桃仁、赤芍、茜草,有桂枝茯苓丸之意,治疗患者胞宫血瘀,瘀血一去,使邪无所附,热自消除;配伍熟地黄滋阴补血、填精益髓,牡蛎潜阳补阴、软坚散结。
患者年过“六七”,人体气化功能减弱,肾虚精亏,阴阳失调,冲任二脉气血亏虚,肝之疏泄、脾之运化功能减弱,故会出现因虚致积,气积、瘀血、痰湿、食积会停留体内,无形邪气也会依附于此,因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在补益的同时也要注意疏通,体现了“消而和者”之意,秉承了高上林的以“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八法皆归于和”为核心的和法思想。(王清华 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健脾升清眩晕方
下一篇:肺结节治验一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