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官方网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经方医案

肺结节治验一则
发布日期:2024-11-11

肺结节可属中医“肺积”“窠囊”等范畴,其病位虽在肺,但与脾密切相关,中医辨治此病具有显著优势。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李云海从医30余载,在治疗中医内科及各种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验案一则分享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患者女,44岁,2023年8月5日初诊。主诉:发现肺结节8月余,伴咳嗽3月。患者2022年12月31日胸部CT提示双肺下叶少许磨玻璃密度影,最大直径约0.74cm。3月前无明显诱因咳嗽咳痰,经抗生素治疗短暂好转后咳嗽复发,较前加重。刻下:咳嗽咳痰,痰色白、质泡沫样,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纳寐可,二便调。舌淡、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弦细。

诊断:西医诊断为肺结节,中医诊断为肺积(痰湿阻肺,肺络不通)。

治法:化湿祛痰,散结通络。

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茯苓10g,干姜10g,细辛6g,五味子10g,太子参15g,法半夏10g,炒白术15g,陈皮10g,炒枳壳10g,桔梗10g,猫爪草10g,浙贝母10g,山慈菇10g,川芎15g,红景天15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

8月12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咳嗽咳痰明显改善,胸闷心悸、气短乏力亦有减轻,但仍有少许白痰。舌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细。守上方将法半夏加至15g。14剂,水煎服,日1剂。

后随症加减,继服2月余,诸症基本痊愈。10月22日复查胸部CT提示双肺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即肺结节消失。

按 此患者咳嗽、咳泡沫样白痰,胸闷气短乏力,痰湿郁肺、肺气不利明矣,舌脉即是明证。痰湿郁肺,肺逆上气,则见咳嗽咳痰;痰湿壅滞上焦,气滞不通,且肺病侮心,神明不安,则见胸闷心悸。然究痰湿之本源,乃是脾气亏虚,水湿不运,进而聚而为痰,上贮肺脏,生咳成积。脾虚痰湿犯肺,一则邪壅气机,肺滞不通,二则痰湿积聚肺中,气滞之后血亦不行,瘀血内停,如是痰湿、瘀血、滞气相互胶结,郁久则有形之块乃生,即见肺结节;另一方面,脾虚不生肺金,脾肺两虚,卫外不固,外邪乘虚侵袭引动伏邪,正愈虚而邪愈盛,终致肺结节缠绵难愈,甚者酿毒癌化,即《证治汇补·积聚》“壮实人无积,虚人则有之,皆因脾胃虚衰,气血俱伤,七情悒郁,痰挟血液凝结而成”之谓也。故此案病机实为脾虚痰湿内盛、肺络不通,治宜以健脾化湿祛痰为主,兼散结通络、宣畅肺气。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合六君子汤健脾祛湿、止咳化痰;炒枳壳、桔梗宣肺通络,专散胸膈气滞,《神农本草经疏》谓桔梗“辛散升发,苦泄,甘和,则邪解而气和,诸证自退矣……藉其升上之力,以为舟楫胜载之用”;猫爪草、浙贝母、山慈菇化痰散结,佐川芎、红景天增强活血行气破积之力,全方共奏健脾祛湿、止咳化痰、散结通络之功。二诊患者咳嗽胸闷、心悸气短缓解,但白痰不尽,遂加大法半夏的剂量以增强燥湿化痰散结之效。后随症加减,继服2月余,诸症基本痊愈,复查胸部CT提示肺结节亦已消失,由此可见中医辨治肺结节疗效显著。(李克 程苏灵  湖北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达郁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自觉发热案

下一篇:汗证误用葛根汤后症状加重案

版权所有: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
北京经方年鉴中医文化中心
联系电话:010-5722-7177

京ICP备202102694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2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