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方医案
葛根汤出自《伤寒论》,具有发汗解表、生津舒筋之功效,是风寒束表、太阳经输不利(或内迫大肠)证的常用方剂,见于条文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本方是桂枝汤加葛根四两、麻黄三两而成,以恶寒发热无汗、项背拘急不舒为辨证要点,临床治疗广泛,但若用之不当则容易产生不良后果。现举汗证误用葛根汤案一则,以示经方误用之戒及救治之法,供同道参考。
张某,女,29岁,2024年9月7日就诊。主诉:汗出过多近4个月。患者3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汗多症状,尤其以前额及后背为甚,汗出后背微恶寒,请某中医治疗不但无效反而更加严重,因此前来就诊。查看病历发现前医舌脉记录为“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处方为“麻黄8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10g,大枣10g,葛根10g”,6剂,代煎,日1剂,分3次服。此方为葛根汤去生姜,剂量较《伤寒论》中葛根汤原方剂量更轻,服药后仅“汗出后背微恶寒”症状消失,其余症状均加重,且每次服药时均感反胃欲吐。刻下:汗多,就诊时见口唇周边汗出如珠,头部及上半身汗出,浸湿头发和衣物,动辄汗出更甚,心烦,大便不成形,小便黄。舌边尖深红、有点刺,苔白腻、舌根部苔黄腻,脉沉弦数有力。
辨证:少阳阳明并病,肝郁湿热证。
治则:和解少阳,健脾燥湿,清热除烦止汗。
方用小柴胡汤合二妙丸加减:醋北柴胡9g,酒黄芩12g,党参15g,广藿香15g,紫苏叶15g,麸炒苍术9g,盐黄柏12g,盐知母12g,桑叶15g,牡丹皮15g,麸炒白术15g,浮小麦30g。7剂,代煎,日1剂,分3次服。嘱忌辛辣饮食,前医所开剩余药物丢弃不用。
患者服药3天后汗出症状减轻,继续服完剩余药物后,虽仍有汗出,但较之平常因天气影响或运动之后出汗相差无几。停药1周,未见病情反复。
9月21日二诊:欲求巩固疗效。刻下:大便成形,小便偏黄。舌尖边红、有点刺,苔白稍腻,脉沉弦稍和缓。此尚有余邪稽留,当守上方减量服用,除邪务尽,以防复发。处方:醋北柴胡9g,酒黄芩9g,党参9g,广藿香9g,紫苏叶9g,麸炒苍术9g,盐黄柏9g,盐知母9g,桑叶15g,牡丹皮9g,麸炒白术15g,浮小麦20g。14剂,煎服法同上。
按 出汗是人体自我调适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具有调节体温、滋润肌肤、排泄代谢废物等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人体阴阳、寒热、燥湿、营卫等的平衡。出汗的过程受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天热则汗多,天寒则汗少,进食热饮、辛辣食物,情绪激动和运动劳作等,都是导致汗出的常见原因。临床上,机体多因里热、湿热等实热证导致汗出异常,也可因气、血、阴、阳等虚证导致汗出异常,还可因营卫不和导致汗出异常,部分患者还会因为气郁、水湿等原因导致身体局部汗出异常,临床应当仔细鉴别,注意用药禁忌,防止误治生变。
前医见患者汗出又兼恶寒症状,且“舌淡红,苔薄白”,误认为是营卫不和而兼表证,故以葛根汤去生姜治之,忽略了“脉沉”病位在里之实情,也忽略了“有汗不用麻黄”之戒。患者服用该方反而出现反胃欲吐症状,也说明其原有里热迫津外泄之证,连续服药5天使里热更重,湿热熏灼,汗出更甚,其大便不成形非是脾虚而是湿热所致。《伤寒论》明示误治之后,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可一误再误。
本案治疗选用小柴胡汤合二妙丸加减,因其脉沉弦数有力、心烦故用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用黄芩、黄柏、知母清热除烦;因其舌根苔黄腻,故用苍术、黄柏、知母、藿香清热除湿;因其屡用葛根汤发汗,正气必然受损,故用党参、白术稍稍扶正;因气分之热常波及营血,故用牡丹皮凉血清热;因其汗多,再加桑叶、浮小麦敛汗止汗;因其误服葛根汤后尚有反胃欲呕之证,故用苏叶行气宽中止呕。二诊,患者“汗多、心烦、大便不成形”等症消除,舌色由深红、有点刺变淡,舌苔由黄腻转白稍腻,脉象由沉弦数有力转为沉弦稍和缓,可见肝郁湿热之证已除大半,故减量继续服用以除根。
葛根汤整体呈辛甘温药性,辛温发汗力强过用则易伤正,甘温扶正力强过用则助湿生热,临证若遇正虚、有汗、里热、湿热等情况均应禁用或慎重加减使用,且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服药时间,否则一旦辨证失误、药不对证,患者连续服用1周后,其病情发展趋势将无法预料,甚至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望同道鉴之。(王安军 贵州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肺结节治验一则
下一篇:经方时方合用治睡眠时肩部疼痛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