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官方网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经方医案

刘同坤用经方治杂病验案四则
发布日期:2024-12-09

刘同坤系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濮阳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出身中医世家,临证40余年,面对内科杂病多能守正创新,善用经方,活用经方,为患者解除病痛。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刘同坤运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验案四则整理分享如下,以飨同道。

高血压头痛案

安某,女,63岁,2023年11月26日初诊。主诉:头晕头痛半月余。自诉半月前收缩压达到180mmHg左右后出现头晕,住院治疗服降压药后血压为120/80mmHg左右。刻下:头晕头痛,伴恶心,偶有心慌但检查无异常,入睡困难,饮食可,二便可。脑梗死2周,肢体不适。舌淡,苔薄白,脉弦滑。

辨证: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方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12g,茯苓30g,牡丹皮15g,赤芍15g,炒桃仁15g,酒大黄10g,枳壳10g,川芎15g,菊花10g,天麻12g,钩藤30g,薄荷6g,甘草10g,地龙10g,细辛6g。6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24年9月10日二诊:10个多月后前来就诊,自言服上方后效佳,药后头痛痊愈,现头痛复发,欲调治。处方:桂枝12g,茯苓30g,牡丹皮15g,赤芍15g,炒桃仁15g,酒大黄10g,川芎25g,丹参30g,枳壳10g,牛膝15g,炒酸枣仁15g,煅牡蛎30g,龙骨15g,炙甘草10g,大枣10g。7剂,煎服法同上。药后反馈效果良好。

按 高血压初期很少有自觉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可以出现头痛、头晕、心悸、项痛、失眠、耳鸣、易怒等症状。本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病因主要为内因,外加生活方式不当所致。病因虽各不相同,但是全身阴阳气血调节紊乱,痰浊、血瘀、气滞则是共同特征。瘀者,缓也。刘同坤临证时将桂枝茯苓丸广泛运用于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的众多疾病,提出“见瘀滞即可用”的创新观点,取得良好效果。

桂枝茯苓丸被誉为活血化瘀之祖方,具有消癥瘕积聚、平冲逆、止腹痛、止漏下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其能降低血液黏度、降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调节性激素分泌、促进排卵、抑制前列腺增生、改善肾脏病理变化和肾功能、抗炎、抗肿瘤、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适用于以气上冲、少腹急结、肌肤甲错为特征的各科疾病以及瘀血性体质的调理。

本案辨病为高血压,病机主要是“瘀”,以活血、化瘀、消瘕为治疗方法,是为“消法”,即有是病、用是法;用桂枝茯苓丸方证为有是证、用是方;加味诸药针对性更强,体现了有是症、用是药。

桂枝茯苓丸方结构严谨,配伍精妙,整体平和,其安全性、有效性已经为历史实践验证,可用于实证、阳证,亦可适用于虚证、阴证。本案初诊即见良效,以桂枝茯苓丸为主方,加枳壳、酒大黄宽胸理气,泻下清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川芎行气止痛;地龙、细辛通行经络,扩张血管镇痛。菊花、薄荷轻扬上浮,清利头目,疏散上焦风热;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良效。

漏尿案

宋某,男,73岁,2023年11月26日初诊。主诉:漏尿1个月。患者1个月前行前列腺手术后出现漏尿,咳嗽或排气时加重,伴尿不尽,夜尿频、1小时1次,晨起口干,睡眠一般,饮食可,大便正常。舌质紫暗,苔薄白,舌中裂纹,脉弦滑。血压120/80mmHg。

辨证: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治则:活血化瘀,益气升阳,温补肾阳,淡渗利水。

方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12g,茯苓30g,牡丹皮15g,赤芍15g,炒桃仁12g,黄芪30,升麻9g,锁阳15g,五味子12g,鸡血藤30g,黑顺片10g,甘草10g。6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12月2日二诊:漏尿、尿不尽症状较前减轻,仍尿频。守上方加金钱草15g、猪苓10g。7剂,煎服法同上。12月9日未复诊,于本院简易门诊守方继服7剂。

12月23日三诊:漏尿症状基本痊愈,守二诊方继服7剂。

按 前列腺疾病属于中医学“癃闭”范畴。小便淋漓、点滴而出,称为癃;小便点滴不能出,称为闭,临床上统称为癃闭。患者年属高龄,手术前后出现尿不出、遗尿症状,病机为瘀血内阻而不通,肾失固摄,膀胱失约而遗尿。故刘同坤以桂枝茯苓丸加黄芪、升麻、锁阳、五味子、鸡血藤、黑顺片、甘草等活血、温肾、利水之药,可谓是方证相应,故见效很快。

胆石症案

张某,女,54岁,2023年12月5日初诊。主诉:发现多发胆囊结石2年。时觉胆囊区隐痛,受情绪影响加重,平素情绪烦躁,晨起口苦,厌油腻,食欲差,纳少,无心下痞,大便正常,小便略黄,睡眠可。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数尺脉沉。血压120/80mmHg。

辨证:少阳病。

方用小柴胡汤加味:北柴胡18g,黄芩9g,清半夏12g,北沙参15g,栀子10g,麸炒枳壳10g,炒鸡内金9g,海金沙30g,广金钱草15g。7剂,水煎服,日1剂。

12月12日二诊:自觉诸症减轻,目前大便略干、次数正常,胸胁部不舒,深吸气为快。辨证:太阳少阳太阴合病。守上方加山楂20g,牡丹皮15g,赤芍15g,炒桃仁12g,甘草6g,干姜6g,大枣10g,合欢皮15g。7剂,煎服法同上。

12月19日三诊:情绪好转,口酸,饮食可,整体效佳。昨晚出现心慌,胸胁部不适症状发作不典型,守二诊方继服7剂。

按 《伤寒论》中有关小柴胡汤治疗的条文达到17个之多。小柴胡汤主治少阳病提纲三证,口苦、咽干、目眩,再加上四个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合七个或然证(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方后还有七个用药加减法,为《伤寒论》诸方之最。可见其应用范围之广。小柴胡汤方,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寥寥七味药组成,能解热、消炎、抗菌、抑制病毒,透表、利尿、扶正、祛邪,方证对应,用之有效。

老年腹痛便秘案

李某,男,72岁,2024年8月17日初诊。主诉:腹痛4年余。患者4年前久坐后出现腹痛,心下痞痛,后疑胆囊炎,2年前行胆囊切除术后腹痛未缓解。帕金森1年,手脚不自主颤动,晨起口干,食欲差纳少易饱,大便干,7天一行,小便次数多,眠差,起夜4~5次,乏力,下肢酸软,情绪烦躁。腹部按压触诊有硬结。舌紫暗,苔黄厚腻,舌中裂沟,脉弦紧滑。

辨证:少阳阳明合病。

治则:和解少阳,清泻阳明。

方用大柴胡汤合厚朴三物汤加减:北柴胡24g,黄芩10g,清半夏12g,白芍30g,大黄(后下)10g,乌药9g,麸炒枳实10g,姜厚朴12g,黄芪30g,生姜3片(自备),大枣4枚(自备)。3剂,水煎服,日1剂,注意跟踪观察。

次日,患者家人电话反馈半剂起效,1剂而大便下,腹痛大减,患者自感畅快无比。嘱其后2剂去大黄服用,乃因高龄老人,应中病即止,切忌攻伐太过。

按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言:“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腹满是指腹部痞满或满胀,可出现在许多不同的疾病中,其病机复杂。腹满分为寒证和热证,寒证即虚证,热证即实证。实者阳明,虚者太阴。阳明腑实证在急性病中发生时有痞、满、燥、湿四大证。《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所言的腹满是以寒性的腹部胀满为特点,论述的是长期慢性的腹满,即腹满的阴寒证,以及在腹胀满基础上因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饮食劳倦等病因所引起的病证。此处的腹满并非鼓胀,而是单纯的阴寒证。而鼓胀是因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而导致的病证。仲景在此所言“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痛”字突出了腹部胀痛的症状;“闭”字突出了腑气不通的病机。此为实热性腹满,里实胀满重于积滞。仲景在此所言“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是论述满痛在于心下,病属少阳、阳明的证治。患者出现心下痞痛、腹痛的症状,此为实证。患者年过七旬,体质较瘦弱,同时患有其他多种基础病史,是在整体虚寒本质的基础上出现了局部的实证、热证,应当用下法治疗,选用大柴胡汤合厚朴三物汤使得救急力量增强,也是权宜之计。加味乌药行气止痛,用黄芪补气托底,以防攻伐太过。整个方剂符合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里的原则。(朱建峰  河南省濮阳市中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丁氏升降汤加减治胁痛案

下一篇:经方治愈脉管炎截肢术后创口久不愈合

版权所有: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
北京经方年鉴中医文化中心
联系电话:010-5722-7177

京ICP备202102694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2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