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官方网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经方医案

辛开苦降法与半夏泻心汤
发布日期:2025-02-25

“辛开苦降法”,又称“辛通苦泻法”,是用辛温药物与苦寒药物,相互配伍应用的一种治疗方法。辛味药物具有发散、行气作用;苦味药物具有降泻、通下功效。寒温并用,有辛开苦降、宣通上下、和畅气机、阴阳并调之功。本法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

“辛开苦降法”,为汉代医家张仲景治疗脾胃不和、寒热之邪错杂致痞所创的治疗方法。《伤寒论》第154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这是仲景阐述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要条文。证由表证或半表半里证,医者误下,致使邪热乘虚内陷,寒热之邪互结于中焦胃脘,故心下痞,按之濡。邪结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胃气上逆而呕,脾气不升则肠鸣下利。治宜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为法,方宜半夏泻心汤。

所谓辛开苦降者,《黄帝内经》云“辛走气”“辛以散之”“苦先入心,以苦泄之”。辛、苦者,乃药之味也。开者,《韵会》谓之“啓也”,《五音集韵》谓之“通也”,即宣畅气机之意。降者,《尔雅释言》谓之“降下也”,《玉篇》谓之“下也、落也、归也”,即通降下泄之意。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七味药物组成。方中半夏、干姜辛开散结,苦降止呕,消痞满,止呕降逆;黄芩、黄连味苦性寒,苦降泻热,以调其阳;人参、炙甘草、干姜、大枣温补脾胃以调其阴。诸药相伍,寒温并用,辛苦并进,补泻同施,使其清升浊降,中土得运,阴阳调和,痞满自除。

笔者于临床,对一些慢性胃病,经用理气和胃、清热和胃、消食导滞诸法治疗,其效不显者,症见胃脘部痞满,饮食减少,或恶心呕吐,或灼心反酸,或大便稀薄下利,或大便干结,此类病例均予辛开苦降法治疗,多收捷效。现择验案一则,列举如下。

朴某,男,43岁,2018年8月17日初诊。患者1周前酒后又服食冷面,餐后约1小时许,出现胃脘部痞满不舒,继而肠鸣漉漉,恶心呕吐,腹泻6~7行等症。当地卫生院诊为急性胃肠炎,经输液、口服药物治疗,诸症得以缓解。刻下:胃脘部痞满,时欲呕,肠鸣腹痛,大便稀薄,日3~4次。所下大便黄稀,黏滞不爽,口干,欲饮冷。舌苔黄略腻,脉弦滑。此证以呕而肠鸣下利、心下痞为主症,证属中焦气机痞塞、寒热错杂之疾。治宜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为法。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0g,黄芩10g,党参15g,黄连6g,苦杏仁15g,白豆蔻15g,薏米仁40g,炒枳实15g,厚朴20g,炒麦芽30g,干姜10g,炙甘草10g,大枣10枚。5剂,水煎服,早晚分服。嘱其忌生冷、油腻,辛辣之品。药尽5剂,其证霍然而愈。嘱其调以膳食,以善其后。

按 该患为酒客,心下素有郁热,复又多饮生冷之物,致使寒热之邪互结胃脘,而现心下痞;中焦痞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呕;寒伤中阳,脾失健运,升降失常,传导失司,则肠鸣作泻。证因寒热错杂而致,药用黄芩、黄连苦寒泻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更用党参、炙甘草、大枣补益脾气,以助健运。因其舌苔略腻,药用苦杏仁轻宣上焦,开宣肺气;白豆蔻宣畅中焦,行气化湿,薏米渗利下焦,淡渗利湿,化湿以消痞,利湿以止泻;炒枳实、厚朴行气以消枳,炒麦芽消食以和中。诸药相伍,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清其热、散其寒、利其湿,清者升、浊者降;升降相因,使中焦得清,枢机自转,诸症自除。(金振国 张哲浩 刘宝恒 吉林省汪清县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小剂量大柴胡汤治疗天行赤眼案

下一篇: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结肠腺癌术后案

版权所有:国医经方年鉴编审委员会
北京经方年鉴中医文化中心
联系电话:010-5722-7177

京ICP备202102694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2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