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方医案
王家长
白朗县渝北便民诊所
1 关于寒温统一论
万病用六经,温病也不另外,但《伤寒论》论温方证不全。温病有开始即现里热者,然后再入营,再伤血动血。有从“太阳温病”开始者,然后传阳明、少阳,再入营,再伤血动血。《经方试验录》提出葛根为“太阳温病”主药,葛根汤为“太阳温病”主方。
《经方试验录》姜佐景曰:“何葛根汤不辛,竟沉埋千古,无一人知其为仲圣治太阳温病之主方也!”又曰:“若其人先日伤津,续得太阳病,是即太阳温病。是故‘伤津’二字,实为太阳温病之内蕴,此乃绝无可疑者。”又曰:“前人皆以大论为缺方之残书,尤其缺温病之方。今则主治温病之方赫然在目,是大论不啻重为完璧之宝籍,虽撰次容或有异,无伤也已。不特此也,彼温热诸家借口《伤寒论》中无温病方明文,指为散侠失传,故敢揭温病旗帜,求与伤寒抗衡。今温病之真方既显,彼温热阵之伪壁垒将不攻自破。”
“太阳温病”指太阳病有津液不足的表现,病之起初即有津液不足,临床上流感就是,很多会化热入里,出现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瓜蒌桂枝汤,是“太阳温病”主方。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杏甘石汤,是内传阳明、太阳阳明合病之方,这里也必须提一下,桂枝加葛根汤合白虎汤、葛根汤加石膏汤、浅田柴葛解肌汤、小柴胡汤、白虎汤、承气汤等是“太阳温病”这一类病六经演变的方剂,如“太阳温病”兼湿、痰、饮、瘀、虚等的变化处理学者亦应该悟出。这样就和温病学结合为一体了。
桂枝二越婢一汤、麻杏甘石汤、大青龙汤为辛凉解表方之鼻祖,与后世银翘散配伍意义相近,都用辛温发汗与辛凉同用,只是一方用麻桂姜,一方用芥薄、豆豉,通过调节用量,也可变为辛凉解表之剂,用于温疫病。辛凉解表后世常用方有银翘散、桑菊饮、桑杏汤。
《通俗伤寒论》加减葳蕤汤应归太阳病兼津液虚,葱白七味汤归太阳病兼血虚。
太阳阳明,银翘散、葛根加石膏汤,白虎加桂枝,银翘白虎汤,防风通圣散,等等。
阳明病,白虎汤,陈修园白虎合大剂增液加大黄汤,三个承气汤,枳实导滞汤。入营阳明,清营汤,入血阳明,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等。
少阳阳明大柴胡汤,小柴胡加石膏、大柴胡加石膏、柴胡白虎汤等。
太阳少阳阳明合病,葛根汤合小柴胡汤加石膏。太阳少阳阳明合病,小柴胡汤合麻杏甘石汤,等等。
少阳病,小柴胡汤,黄芩汤,蒿芩清胆汤,雷氏宣透膜原、达原饮等。
湿邪为病,分湿而寒者、湿而热者,湿而寒者《伤寒论》六经论述充分。湿而热者,《伤寒论》相对论述不充分,亦可按六经来归类,只是合病较多,如霍朴夏苓汤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合病,三仁汤太阴阳明合病,甘露消毒丹太阳阳明合病等方剂。临证按开上、畅中、渗下三焦合理搭配,分清湿热的偏重用药。湿热病出现的身体、头痛注意以风寒表证身体头痛鉴别,不宜大辛温发汗,湿热温病,不宜汗、下、润。
按上面的思路来运用六经、八纲体系归类温病方证,寒温即统一了气、血、津(精)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病邪作用于人体,正邪抗争,会表现出不同的病位、病性,寒、热、虚、实,同时也会对人体气、血、津(精)液造成伤损。在方证层面的寒温统一,寒温结合是很好的方法,并且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2 厥阴病浅论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热上冲则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善饥,时烦,也可头晕,头痛,目痛,耳鸣:热外泛则肢热:寒热错杂则饥而不欲食,得食而呕,有蛔食则吐蛔,中寒则下之利不止;阳虚不温则肢厥、肤冷,躁无暂安时。经络不通而胸肋胀痛、腹痛、肢痛。虚寒则懈怠、困倦、萎靡不振、阴缩、抽痛,拘挛转筋:阳虚阴寒内盛可郁伏化热,致寒热错杂。正邪交争,出现厥热胜复,可为四肢之厥热,亦可周身寒热交作,或上下寒热交作。表现尽可不同,其理一辙。
乌梅丸乃厥阴篇之主方,若仅以其驱蛔、治利,乃小视其用耳。厥阴病之表现,纷纭繁杂,诸般表现,不一而足,所以提纲是不全面的,很难归纳,但寒热错杂、上热下寒或厥热往复是其根本。根本原因乃枢机不利,气机郁滞。
少阳、厥阴都为半表半里证,都可以因为枢机不利,气机运行不利,致郁热内生。但一为阳证,一为阴证。少阳四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厥阴病则表现为厥热往复,胸肋胀痛,饥而不欲食,食则呕,时烦。少阳脉弦,厥阴脉弦而按之无力,跟少阳病理相似,但是阴症,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是厥阴主方。
厥阴既然是塞热错杂就有塞化热化两途,寒热错杂者,有寒热多少之别,故有乌梅丸、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化者,有轻重之殊,方有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四逆汤等:热化有白虎、承气、白头翁汤,栀子豉汤,其实寒化、热化已经不是厥阴病了,变为阳明、太阴等其他病证了,但仲师为了介绍清楚寒热进退、厥阴病之变化规律,提出四点主要指征。
一是厥热之胜复,厥阴篇从第326~381条,共56条。第326~329条论厥阴提纲证及欲愈的脉、时、证。第330~357条以手足厥几日及热几日,判断寒热之进退、转化。若但厥不热,则为独阴绝阳之死证。若但热不厥,乃病从热化。其中,瓜蒂散、茯苓甘草汤、麻黄升麻汤等,乃厥阴篇肢厥之鉴别条文。
二是下利,第358~375条为以下利为指征,判断厥阴病之寒热胜复。热化者便脓血,主以白头翁汤;热入阳明下利谵语者,大承气汤:寒化者,阳虚下利清谷,主以通脉四逆汤。
三是呕哕,第376~381条以呕哕判断寒热之进退。359条为寒热错杂之呕,主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化而呕者四逆汤、吴茱萸汤:阳复而脏病移腑者,小柴胡汤主之。
四是以脉之阴阳,判断寒热之进退.散见于全篇。其他如咽痛、饮食、烦躁、汗出等,亦皆用以判断寒热之进退。由此可见,厥阴病全篇,皆是以不同指征,从不同角度,判断寒热之进退,井然有序。仲师真是用心良苦,所以为万世师。本文引用了《火郁发之·治疗火郁证的常用方剂·第七乌梅丸》节有关内容,在此深表谢意。
马加驹先生讲,“厥阴病的实质是病位半表半里的阴证,表现为上热下寒、以寒为本、寒热错杂的病证”,但临床亦可见到很多病证,以两三经合病多,表现亦有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也得寒温并用,所以有医家把寒热错杂之证都归厥阴,用厥阴之方法治疗少阳太阴合病、少阳阳明太阴合病、三阳太阴合病、阳明太阴合病、少阴太阴阳明合病。
鲍艳举先生说:“厥阴病实质即除外‘半表半里实热之少阳病’之外的半表半里证,也即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日本医家大塚敬节著《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曰:“凡称厥阴病,皆为厥阴受寒,邪气冲上胸中,并上有阳热,致胸中苦闷剧甚,虽觉腹饥,却不能食,一食则吐,若用下剂,则下利不止。即厥阴病乃呈现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之状态者。医者若视为属于寒之疾病,妄用不适当之热药时,便会其寒不去,且更生热,若视为属于热之疾病,妄用不适当之寒药时,又会其热不去,且更生寒。寒与热相交错杂者,皆属厥阴病。”
厥阴病的表现是三类:第一类因气机不利,郁积化热,表现上下寒热错杂(也有表现为上寒下热者,也有表现左右寒热不一样者):第二类表现外内气机郁滞,寒热紊乱;第三类就是前两者都有。
伤寒论用六经统百病,厥阴外其余五经都是单纯的寒热,为什么是单纯的寒热,因为三阳经病,人体阳气偏旺,没有虚寒产生,少阴、太阴虽有虚寒,但没有引起气机郁滞,没有火热产生。
人体患病本应或寒或热,为什么出现寒热错杂呢?因为病体本寒,寒性凝滞收引,易致气机郁滞,升降失常,脏器功能失调,产生气血精(精)液的损伤,产生瘀血、痰饮、水湿等有形病邪,亦产生中阻,致气机不畅,人体正气又不足,不能很好地调节过来,气机郁滞久而化热,有形病邪郁久化热,气血津液的失调,虚热内生,火性炎上。所以出现寒热错杂,如果虚寒之体没有影响到气机升降,脏器功能失调,没有产生有形病理产物阻滞,是不会出现厥阴病的。所以厥阴病的治疗离不开调气郁,同时去除有形病理产物,甚至条畅气机、去除病理产物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四逆散、化瘀活血药的使用,去除痰、饮、水、湿、食等药物宜辨证加入,中焦通畅,则塞热错杂之病易除。
先有下塞,或者先有上热,只要影响到气机升降,出现气郁、痰饮、瘀血、食等病理产物,或者不恰当的治疗,就会渐渐形成寒热错杂之证。
3 浅论半表半里邪的出路
半表半里病位,机体欲借诸脏腑的协力作用、解除疾病,但又无直接出路,只能从诸窍、脏腑相连的诸道去除疾病,所以诸脏腑、诸窍、诸道都可受到影响,所以表现极其复杂,例如:半表半里表现,诸脏腑表现,气血津液表现,病理产物表现,窍道不利表现,皮肤表现,血脉(比如脉弦),淋巴管道,淋巴结的表现,但一般不会都受到影响,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的地方会出现问题。由于邪无直接出路,半表半里之邪又要从窍道而出,故表面筋膜被攻破,出现黏膜病变,如诸溃疡。
病位表里的邪的出路,也是半表半里病位的邪的出路,但半表表里还包括诸脏腑、诸窍、诸道、血脉、淋巴管道、筋膜。
所以(半表半里)厥阴诸方,仲师示我们规矩,组方时,宜视具体情况(诸脏腑受病情况,气、血、痰、湿、食诸郁情况)灵活加用药物,不要某方一定治疗所有的半表半里病,方证相对应,这是厥阴病治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以看出越鞠丸中药物,在治疗厥阴病时,辨证加入或一味、或多味、或全方,是很有意义的。柴胡剂,对调节气机,疏利三焦有很好的作用,往往作为调治厥阴病的底方。
厥阴病千般万化,我反对某方治疗厥阴病的思维,这违背了胡老方证对应的精神,临证治疗厥阴病,如无恰当的现成经方时方可用,我们可以根据厥阴的形成机制,自己灵活选药组方,对医者知识要求更高。
那少阳太阴合病、三阳太阴合病、阳明太阴合病也寒热错杂,可否归厥阴病?答曰:可以,人体胸腹腔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因为如果没有人体的虚寒,没有引起气机紊乱,没有(气、血、痰、湿、食诸郁之阻),是不会出现寒热错杂的。出现寒热错杂,一定有气机的运动紊乱,因为影响到了三焦气机。所以把寒热错杂的病都归于厥阴病,用厥阴病的治疗思路,不管他病位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
半表半里病位在胸腹腔间,为诸脏腑所在地,肝胆对气机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半表半里病证临床表现和肝胆经有密切的关系,肝经上冲巅顶,下绕阴器,中连胸腹。胆经起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挟咽出颐颌中,沿颈部侧面入胸中,穿过横膈,络肝,属胆,沿胁,绕阴部毛际,支出侧胸,过季胁,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关节外侧,足背外侧进入第四足趾外侧端。其实六经病都和经络有联系,但是不能以经络以偏概全来认识六经体系。
理解半表半里邪的出路,就可以明确人体诸脏腑都是半表表里病位邪的出路,就可以理解百病都和半表半里相关联,这是临床疗效提升的一个很重要的点,也是很多医家临床诊病柴胡剂走天下的原因。
半表半里病位的诊断,胡老主张用排除法,如果能悟到半表半里病位邪的出路是人体诸脏腑、筋膜、血脉、淋巴管道都是其出路,那么人体百病都会影响到半表半里,所以何需排除法,对于疑难病证,充分考虑半表半里的存在,据脉证方证加上柴胡剂,视疗效再调整取舍,看来也属必需,是符合顺应机体抗病机制的适合整体的通治方法的,是符合人体抗病规律的,是有大智慧的方法论。顺应人体的抗病机能的治疗,是最理想的疗法。胡老称之为原因疗法。顺应人体的抗病机能的治疗,就是顺势而为,在表有欲从表出而汗之,在里有欲吐下出而吐下之,在半表半里借诸脏腑协力,出路多,亦宜据病势和之。
上一篇: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临床运用
下一篇:戴敏玲经方验案2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