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方医案
刘某,女,40岁,2023年4月22日就诊。主诉:反复月经期间咽痛、咳嗽1年余。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期咽痛,2~3天后咳嗽,痰黄,容易咳出,服感冒药后症状有所改善,月经结束后症状逐渐消失。后每于月经期间出现咽痛,症状与前相似,近1年共出现10次。前次月经2023年4月1日,咽痛,发热,于当地医院输液5天后好转(具体用药不详)。平素月经周期25~28天,经期5天,量可,色暗、有血块。近日自觉周身不适,遂来诊。刻下:周身不适,咽部异物感,无咽痛、发热,怕冷,乏力气短,自汗,心悸,口干口苦,食欲可,入睡困难,小便可,大便日一行,偏干。舌质暗,苔白腻。
诊断:经行感冒(少阳郁热,营卫不和)。
治则:清解郁热,调和营卫。
方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12g,黄芩9g,法半夏12g,党参12g,生甘草6g,桔梗6g,桂枝12g,白芍12g,赤芍12g,茯苓12g,陈皮12g,牡丹皮12g,当归12g,生白术12g,薄荷(后下)6g。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嘱其关注感冒症状,若未服完药即出现发热,则调方先治其发热。
4月29日二诊:服药期间未出现咽痛、发热,现正值经期第2天,咽部异物感好转,大便日一行,偏干。守上方加桃仁9g。5剂,煎服法同前。
5月7日三诊:5月2日月经已止,无咽痛、发热、咳嗽等,仍怕冷,后背明显,汗出已正常,乏力气短,偶有心悸,心烦,口苦,大便日一行,质可。方用升阳益胃汤合生脉散加减:生黄芪30g,党参12g,麦冬12g,五味子6g,生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6g,陈皮9g,法半夏9g,防风6g,羌活6g,柴胡6g,黄芩9g,白芍12g。7剂,煎服法同前。
5月25日四诊:诸症均有好转,月经将至感。舌质暗,苔薄白腻。继服初诊方5剂,煎服法同前。
随访数月,患者未再出现经行感冒症状。
按 “经行感冒”是指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感冒症状,经后逐渐缓解,又称“触经感冒”。《古今医鉴》云:“治妇人遇经行时,沿身疼痛,手足麻痹,或生寒热,头痛,眼目眩晕,此乃触经感冒。”该患者平素情绪不畅,少阳疏泄不利,肝郁气滞,日久郁而化热,郁热伤阴,热扰心神,故出现口干口苦、心悸失眠、大便偏干等表现;气郁痰阻,则出现咽喉异物感;平素体虚,卫气不固,营卫不和,则表现为乏力气短、怕冷、自汗等症。综合辨证,属少阳郁热、营卫不和之证。
《伤寒论》云:“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柴胡桂枝汤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而成,兼有两方功效,既能清解少阳郁热,又能调和营卫,还具有扶正祛邪之功。“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是小柴胡汤证产生的重要原因,该患者素体气虚,卫阳不密,经行阴血下注于胞宫,体虚益甚,此时血室正开,腠理疏松,卫气不固,风邪乘虚侵袭,故常表现为经行感冒,经后因气血渐复,则邪去表解而缓解。
治以柴胡桂枝汤为基本方,因其感冒时易咽痛,故加桔梗以利咽;因其舌苔腻,痰湿内阻,故取二陈汤之意,加陈皮、茯苓;因其平素脾虚,乏力,又有郁热内存,故仿加味逍遥散之意,加牡丹皮、当归、白术、薄荷。因患者至经期发热,有血分伏热可能,用牡丹皮又能透血分之热,此朱丹溪之意也;因患者大便干,故用生白术以通大便,此北京名医魏龙骧之经验也。
《金匮要略》云:“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初诊时嘱患者关注感冒症状,若出现发热,即《伤寒论》所谓“热入血室”,则属于“卒病”,应调整方中药物剂量,先治其发热。首都名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赵进喜认为,小柴胡汤在治疗发热时应注意原方的比例,柴胡与黄芩比例为8∶3方能取得佳效,临床常用北柴胡12g、银柴胡12g、黄芩9g,屡用屡验。二诊时,患者未出现感冒症状,月经已至,有血块,遵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沈绍功“经前调气”“经期调血”“经后调肾”的原则,加桃仁以活血化瘀。三诊时,患者月经已止,乏力气短、怕冷等症状明显,以脾虚清阳不升为主,故以升阳益胃汤加减,又配合生脉散、小柴胡汤等方以益气养阴、清解郁热。
《伤寒论》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提示治疗发作性疾病时,应在其发病前用药,《灵枢》所谓“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亦即此意。四诊时,患者月经将至,尚未出现感冒症状,故“先其时”治疗,予初诊方5剂,清解郁热、调和营卫、扶正祛邪,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刘江腾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半剂白虎汤退高热
下一篇:小剂量大柴胡汤治疗天行赤眼案

